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微信正在悄悄变危信

2015-05-27 08:00:50 来源:重庆晚报

朋友圈这两天热传银行卡免年费,你上当没?

重庆晚报讯 这几天,两条与银行有关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疯传——一条称从今年五一起取消银行卡年费、管理费,不主动申请就不会取消;另一条是各大银行给客户发来网址,要求通过该网址实名补录、升级。重庆晚报记者昨日调查发现,这两条信息都是假消息。

前天,长寿区读者文女士在朋友圈看到一家自媒体发出的《五一起取消银行卡年费、管理费》信息后,赶紧去银行申请免费,遭到拒绝。她以为是工作人员忽悠,与之发生争吵,随后有人报警。民警到场调查后发现,朋友圈那条信息严重失真,真实情况是:免年费确有其事,需要亲自申请也没错,但施行时间是从去年8月起,且每家银行只限定每个客户可以申请免除一张借记卡的小额账户管理费和年费。文女士此前已有一张卡在该银行享受了免费政策,所以第二张不能再免。

“一些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并篡改时间,让这条消息在网上火起来了。”民警称。

针对第二条在朋友圈火爆的信息,市内一家国有银行人士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所谓实名补录、升级等带有网址的短信,极有可能是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冒充银行发送的,一旦登录网址填写个人信息,账户资金马上面临被盗风险。该人士称,只要是带有网址的短信或微信,客户绝不要轻易登录,致电当事银行求证最稳当。

警方提醒,个别网友以散布谣言的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公安部门可处以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还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收到信息的网友最好进行核实,不能因一时手快或博眼球而随意转发、散布,一旦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承担处罚。

超过六成朋友圈谣言 与安全食品疾病有关

针对微信上频现的谣传现象,中山大学研究人员在去年12月初推出的《谣言分析报告》中指出,这类消息中65%的主题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三大死亡焦虑主题。其次,喜欢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并配大量图片,来唤起大家的死亡恐惧情绪。第三,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且与所述主题相关性差。最后,这些消息图片多,让读者眼见为实,让人产生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

报告还指出,60后、70后容易成为信谣、传谣、造谣的主力军,80后和90后由于经常通过互联网获知更全面的信息,对谣言的辨识能力较强。

从众心理作祟

舒雅心理咨询工作室首席咨询师张芳指出,人们容易相信网上谣言主要是从众心理,因为绝大部分网友看到的都是别人分享的内容,再加上这些谣言与生活息息相关,阅读者对谣言缺乏专业判断,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相信了。更多的人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也会善意提醒别人,成为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同时,人们相信一些网上的谣言,跟社会大环境也有些关系。例如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会使人们更容易相信食品致癌、致死传闻。

张芳说,年纪大的人因为身体状态不佳,比年轻人更易相信某些食物、环境对身体的损害。同时,出于对儿女的关心,很多信息都会激发他们保护儿女的强烈欲望,这也是你爸你妈最喜欢在朋友圈刷这类消息的原因。 据华商报

  两招辨别谣言

1、搜索帖子

重点针对求助类和分享类信息。

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传播。比如《致××路公交上的一个女孩,希望她能看到》。

2、查证源头

重点针对研究报告类、养生类、排名类信息。

消息源是否权威是判断谣言的重要标准。谣言的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多是一些段子手账号发出来的,其一贯的发帖内容都比较水,不具备专业背景。

如何才能遏制朋友圈里的谣言,避免微信变危信?首先是从管理层面着手,细化微信舆论场的秩序管理办法。其次是平台方应制定相关公约,对被认定为谣言的信息利用技术手段及时遏制。第三,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清晰意识到自媒体忽悠多,要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应关注包括主流媒体微博、微信、官网在内的权威媒体,这才是读者最稳妥、最明智的选择,才能把危信还原为微信。

本版稿件除名外,由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夏祥洲 记者 张彬 实习生 李婧 通讯员 曹鎏 采写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