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北京新总规美好蓝图解读 如何能扎实落地呢?

2017-09-29 12:04:16 来源:北京国土规划

作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如何谋划好面向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

作为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千年古都,如何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面对治理“大城市病”的艰巨任务,如何让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大格局中,又将如何承担好历史的责任?

这些问题,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有了答案。

29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规划国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落实城市战略定位 明确发展目标

“四个中心”在北京落地生根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就是要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

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首都”二字,北京的发展建设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总体规划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战略定位】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政治中心建设,就是坚持把政治中心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

文化中心建设,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新产业引领区建设,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着力优化9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

【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对北京全市人民来说,“四个中心”的定位已日渐深入人心,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也随之明确——“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版总体规划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

近期规划年呼应建党一百年。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规划目标年承上启下。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远景展望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到205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2

疏解非首都功能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怎样建设首都?

北京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

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

疏解与发展、疏解与协同的关系

大力调整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

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规划通篇贯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科学统筹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和发展重点,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