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医疗废物处理将升级 多地“组合拳”提升处置能力并开展考核评价

2020-04-01 14:02:58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过两个月的严控,我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基本阻断,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来自于对各个环节的严厉把控。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医疗废物能否安全处置,关系着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二次污染的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疫情的集中暴发,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医疗废物处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必要性,加大投资补齐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短板刻不容缓。

多地“组合拳”提升处置能力

因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医疗废物处理需求急速增加,让医疗废物处置这个鲜有人关心的行业站到台前。但由于我国各地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分布不平衡,我国多地采取移动处理设备、水泥业跨界补位、跨区域协调处理等多种方式加强医疗废物的应急接收和处置能力。

生态环境部应急办主任赵群英表示,自1月20日以来,我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8.2万吨。“武汉市最高峰医疗废物的产生量达到240多吨。生态环境部动员各方力量,组织46台移动设备送到武汉,并新建30吨的千子山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实现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每天处理。”

根据3月23日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全国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和环境监测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3月21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66.8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了1164.0吨/天。其中,湖北省能力从疫情前的180吨/天提高到了667.4吨/天,武汉市能力从疫情前的50吨/天提高到了265.6吨/天。

“日产日清”守住防控底线。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天卓表示,自1月25日起,安徽按日对全省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实施调度,分析掌握各市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以及应急设施运行情况。对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缺口较大,或存在处置设施须停运检修等情形的地区,建立跨区域协同处置医疗废物机制。例如亳州、宿州已与临近且处置能力尚有富余的淮北、阜阳两市建立了跨区域协同应急处置机制。

此外,部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也补充了处置设施不足的空位。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范永斌表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医疗废物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可以消除医疗废物二次传染风险。水泥行业特有的1500℃高温和强碱气氛等行业特点对于病菌、病毒能瞬间杀灭。目前全国尚有已建成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危废生产线110条,可以作为地方处置医疗废物可靠后备力量。

据悉,作为湖北水泥企业的龙头,华新水泥自今年2月初先后接到黄冈、黄石、宜都、武汉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及生态环境局下达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任务,至3月4日,公司旗下4家水泥熟料基地已累计处置138.62吨医疗废弃物。金隅集团部分生产车间也利用水泥窑改造高温焚烧处置线,24小时运转处理包括医疗废物在内的废弃物处置。

医疗废物处置缺口仍存

“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最大的不同是,医疗垃圾是污染源所在,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零接触’。”上海环境集团副总裁邹庐泉说。

具体来看,医疗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危害性严重,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高污染性。相关研究表明,医疗垃圾引起的交叉感染要占总交叉感染率的20%以上。这意味着,若不当处置医疗废物,其作为传染源极易引发污染事故,对周边居民的人身安全和当地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害。

因此医疗废物处置需要最高层防护。邹庐泉介绍,人员防护方面,从防护帽到护目镜,从N95口罩到防护服,再加上双层手套和防化靴一整套防护缺一不可。废物的防护方面,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病例诊疗过程产生的医废,可以利用移动专业设备就地先行处置再运回处置场;未能就地处置的,需在经过简单消杀后进行双层包装,并增加一次性耐压硬纸箱密封,做好标识,全程冷链运输,确保安全。

记者看到,医疗废物回到厂区立即进入焚烧炉,通过监控大屏,焚烧系统共有3条流水线。其中,从各个医疗机构运回的涉及疫情的医废周转箱,由机器自动抓取,送到专门一条处置线,经过消毒后,再被送入上千摄氏度的回转窑,进入二燃室充分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产生的废气经过净化后达标排放。

“疫情防控期间,要确保医疗废物收运处置无死角、零疏漏、全防控!” 上海环境集团固废处置公司总经理李传华说,“为保障涉及疫情医废处置安全,我们制定了收运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等机构的收运处置方案,增设了15条夜间专线,专人专车收运涉疫情医疗废物。而普通医疗废物白天收运,最大限度减少接触风险。”

“但应急型的医疗废物处理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由于目前专业处置机构不足,跨区域处置时导致医疗废物转移运输环节缺乏有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对于山区等偏远地区,医疗废物运输路途长,有效监管难,更是存在一定的环境隐患和风险。此外,一些处置机构处置设备年久失修,在处置医疗废物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的情况,还有一些处置机构存在超负荷运营,不能做到日产日清,导致医疗废物堆积。

对此,国泰君安分析师徐强表示,医废处理是一场战疫的隐形战场,目前医废产生量和处置能力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缺口,而未来为了应对像此次疫情一样的突发情况,处置能力的规划必然要超前。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肖海燕也表示,我国大量的医疗废物并未得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的乱象报道屡见报端也是不争的事实。她表示,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相关数据可得知,全国各省(市)除北京、上海以外,基本都存在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情况。

徐强说,根据我们保守测算,我国2018年约产生医废168万吨,而2018年全国医废持证企业年实际处置医废98万吨,仍有相当部分的医废没有经过集中处置而被自行处置或流入其他渠道,风险相对较高。本次疫情将提升政府对医疗废物处置的重视程度,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的短板。

我国医疗废物处置将升级

邹庐泉表示,此次疫情所暴露的医疗废物处置短板,并不仅仅在于处置能力,还在于收运处置的信息化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他建议,当区域医疗废物日产生量大于10吨时,可以建设回转窑焚烧工艺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当区域医疗废物日产生量小于10吨时,建议与当地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混烧处置,或者消毒后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共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短缺,中央层面已有所关注。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便提出,要补齐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的短板。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每个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运行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到2022年6月底前,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分布、服务人口等因素设置区域性收集、中转或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鼓励发展医疗废物移动处置设施和预处理设施,为偏远基层提供就地处置服务。

“从基层来看,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的特点,其医疗废物处置成本高、监管难度大,是医废处置管理的薄弱环节,更要加强监管。”有业内人士说。

也正因为如此,多地正式发文或立法,以进一步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加强监管力度。3月26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山东省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全国第一部省级层面关于医疗废物管理的专门地方性法规。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鞠振平表示,以立法的形式防范可能由医疗废物产生的次生灾害。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医疗废物收集和处置的规划,建立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地理位置分布、服务人口等因素设置区域性收集、贮存、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实现医疗废物收集应收尽收、处置全面覆盖。

3月25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通知》,提出补齐设施短板,严格做到医疗废物废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等二十条要求。

通知指出,广州、珠海、佛山、河源、汕尾等市要加快医疗废物新建设施建设,尽快投产运行;韶关、清远、揭阳等市现有设施要加快提档升级,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固体废物重点项目建设,妥善处置相关项目“邻避”问题。支持开展危险废物收集贮存经营活动。

在北京,《北京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二审稿显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与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性质类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有关部门应采用投资、补助、补贴等方式,制定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运行的资金支持政策。

而对于偏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二审稿显示,区政府应当通过招投标、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具备专业资质的单位,统筹安排收集、运输本行政区域内规模较小、分布分散或者交通不便的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相关部门应制定医疗废物收运管理规定并开展考核评价。(记者梁倩 杨有宗 杜康)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