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酸碱体质”靠吃保健品调节是误导消费

2015-07-03 15:05:23 来源:健康资讯

你听过这样的说法吗?

“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以下,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酸性体质,它导致百病丛生。当pH值降低0.1(即体液偏酸)时,胰岛素的活性就下降30%,免疫细胞功能降低,神经的敏感性下降,内分泌及机体许多重要功能将发生紊乱。因此,有医学专家认为,当今许多慢性病、癌症等都与酸性体质有关。要避免酸性体质,就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更有效的做法是吃一些具有‘排酸功效’的保健品。”

血是碱性的,人就是碱性的?

然而事实上,人体有酸碱性这么一说么?

人体内分布着大量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还有人体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等。这些液体各有各的酸碱度,比如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而胃的中下部存在大量胃酸,则表现为强酸性,pH值在1.0~2.0之间。

可见,“酸性体质”学说是以偏概全地将血液的正常pH值当成了人体的pH值。实际上,血液中存在着多种缓冲系统,确保血液的酸碱度不会轻易受到代谢产物的影响,稳定地维持在一个极小的波动范围内。

除此之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消化系统而言,小肠可以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碱离子(例如镁、钙、钾等)的吸收,从而维持酸碱平衡;大肠也能调节对含硫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的吸收。

各种调节机制决定了血液pH的稳定,这种稳定状态不是多吃几口“酸性食物”就能改变的,当然也不是服用“排酸”的保健品就能纠正的。

不同的食物确实有着不同的酸碱度,有的偏酸性,有的偏碱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食物分成酸性食物、碱性食物。但是这种区分没有意义,因为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与强酸性的胃液混合,都变成了“酸性食物”。食物从胃进入肠道,被碱性的肠液中和,又成了“碱性食物”。

“酸性体质学说”宣扬者说,他们说的“酸性食物”“碱性食物”并不是根据食物本身的酸碱度来划分的,而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来划分的。比如含有大量柠檬酸、呈现较强酸性的柠檬,通常被归为碱性食物。

但食物内的成分非常复杂,代谢产物各异,而且正如上文所说,由于人体内存在着强大的酸碱平衡调节机制,食物几乎无法对人体的酸碱平衡产生影响,所以这样的划分根本就是没有依据的想当然。更何况不同“专家”的说法往往互相矛盾,根本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饮食指导。

体质变酸易生癌?反了!

医学上确实存在着“酸中毒”“碱中毒”的概念,这是指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液的酸碱平衡机制偏离了正常范围——pH值低于7.35时称为酸中毒,pH值高于7.45时称为碱中毒。

事实上,酸中毒和碱中毒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严重病理状态,往往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者代谢系统发生了状况,必须积极进行干预和治疗。不论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都不是靠保健品就能轻易纠正的。

而“酸性体质学说”所宣扬的“酸性体质引起各种疾病”,其实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利用看似专业的医学名词制造恐慌,诱导消费。

癌症与“酸性体质”的关系也类似。科学研究发现,实体肿瘤周围微环境的pH值确实比正常组织和器官要低。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快,而肿瘤组织氧气和养料的供应相对不足,肿瘤细胞总是在缺氧的微环境中生长,新陈代谢过程也与正常细胞不同,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使得肿瘤组织周边的组织液pH值降低。

不过,实体肿瘤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只局限于肿瘤组织周边的微环境,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实体肿瘤会导致整个身体的体液都“变酸”。号称“酸性体质者易得癌症”,同样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在国内,“酸性体质学说”最早是在2001年由保健品制造商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销保健品。如果真的根据它来指导日常饮食,则有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如谷类、鱼、肉、蛋等都被列为应该避免的“酸性食物”,而实际上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优质食品,如果长期不吃,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

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各种食物应该适量、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其酸碱性。

免责声明:本文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