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保本基金改名 无视风险盲目扩张终遭严厉监管

2017-02-13 09:52:03 来源:中国基金报

再见,保本基金。

证监会上周五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原称的保本基金被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连带责任保障机制被取消,投资受到严格规定。有基金公司表示,《指导意见》规范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将走歪的保本基金引导回正道上;亦有基金公司指出,《指导意见》实行后,保本基金大概率变为过去。

3200亿保本基金到期

或将全部转型或清盘

证监会上周五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要求保本基金转型为“避险策略基金”,沪上一家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指出,这一决策明确了保本基金必须是策略保本而非结果保本,在策略上必须严格实行保本策略,不能为了收益置风险于不顾。

这位人士指出,保本基金创立之初,确实还是很严格地遵循保本策略,基本不放杠杆,或者说是在高评级债券上放很小的杠杆,但这类保本基金仅能保本,收益率很难出类拔萃,后来便被市场所摒弃,后续出现的保本基金不乏风格相当激进的产品。

虽然《指导意见》中表示,为做好新旧衔接,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进行了过渡安排,存续的保本基金仍按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运作,无须变更基金名称,但在保本周期到期前不得增持不符合规定的资产、不得增加稳健资产投资组合剩余期限、不得增加风险资产放大倍数等;但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当符合《关于避险策略基金指导意见》的规定,调整产品保障机制,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不符合的应转为其他类型的基金或予以清算。

也就是说随着陆续到期转型,曾经红极一时的保本基金,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避险策略基金”。

记者询问了几家拥有保本基金的基金公司人士,其均表示,证监会这次的规定比较严格,给保本基金留下的灵活操作空间不大,可能会导致保本基金之间收益差距不大,向上收益空间也会缩窄。

沪上一家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原先保本基金在渠道销售时,打的口号是“进可攻退可守”,既下能保本,向上收益不封顶,既可参与打新,又能做固定收益投资。但在改成避险策略基金后,低风险所匹配的必定是低收益,保本基金的风险收益比就会介于纯债基金和偏债基金之间,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些放大杠杆的纯债基金,就真正变成了只保本,但难以做到高收益的产品种类。

有保本基金经理解释道,由于A股可用衍生品较少,保本策略的成本过高,多数只能通过CPPI这类靠债券投资获取安全垫策略,效率极低,不像海外那样可以利用对冲工具,以很低的成本来实现保本,还可以实现单向的收益放大。

“后续避险策略基金会非常依赖发行时点,在建仓期就碰上股债双牛的话,安全垫积累速度非常快,后期投资就会容易很多,相反就会不温不火。”

想做“保本”也可以

监管会更加严格

现在摆在基金公司面前的,是如何适应避险策略基金的出现,根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现存151只保本基金截至2016年年底总规模高达3200亿元,再过一年,这一类基金还能剩下多大规模?

上述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坦言,这需要看各家基金公司对保本基金的定义,不排除有些基金公司选择不再继续运作,转型或是清盘保本基金。去年年底,东方基金就清盘了旗下的一只保本基金。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保本基金将会变成更小众的品种。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不排除基金公司在合同里出现担保措施,包括引入额外的担保方来保本,这也是增厚保本安全性的一种措施,这并不违反规定。

“但监管部门肯定会盯着策略来看持仓,定期会做一些测算,保证你的策略不会偏离保本的基础,而正常的担保公司看的还是风险和收益比,保本基金本身就是低风险甚至说是无风险小收益的产品,担保机构还是会担保的,只是价格问题,如果风险太大就是多找几家一起担保,总还是找得到担保公司的。”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分析道,“我觉得这次是个监管的方向,就是基金行业还是要靠机制来保障,而不是担保。正如银行和P2P的区别,银行靠的是完善的机制来保障整个风险是可控的,P2P靠自己的本金来保障。”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