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A股持续低位徘徊 私募产品发行总体遇冷

2018-10-11 10:48:0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每周报告

随着募资规模扩大,私募机构能否获得足够QDII额度与较低操作成本“落实”相应量化投资策略,俨然成为一大挑战。

A股持续低位徘徊,令私募基金产品发行陷入寒冬。

据好买基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私募产品发行数量高开低走,整体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1月份成立2149只私募产品,2-8月成立数量迅速下滑,从1035只下滑至784只。而且,在单月发行数量连续3个月跌破千只大关的同时,一度创下2015年6月以来的单月发行量最低值。

“现在私募基金管理机构都不敢发行产品。”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赵刚(化名)表示,近期一家知名私募机构打算发行募资额逾5亿元的股票多头型私募产品,最终募资额不到预期的25%,其管理费收入甚至低于产品整体发行营销费用。私募产品之所以发行遇冷,一是A股低迷导致高净值人群认购意愿不强,二是《资管新规》导致越来越多银行不再代销私募基金产品并压缩委外投资额度,掐断了私募基金最重要的募资来源。

“除了政策限制,多数高净值人群几乎不看重相对收益。即使今年以来A股跌幅接近20%的大环境下,不少股票型私募产品净值跌幅不到8%,但他们依然不会买账。”一家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部门资深理财策略师透露。

记者多方了解到,为了缓解产品发行窘境,不少私募机构转而将量化投资产品包装成类固定收益产品,方能吸引部分高净值投资者的眼球。

究其原因,量化投资策略在今年业绩表现不错。部分量化投资私募产品今年以来回报超过7%,最大回撤值仅有3%,在信用债违约潮起导致固定收益产品踩雷不断的情况下,其投资安全性与收益率反而赢得高净值人群的青睐。

在赵刚看来,光靠发行量化私募产品未必能令整个私募行业产品发行“起死回生”。若A股持续低迷,整个私募界将从产品清盘潮演变为机构洗牌潮。

募资的艰难岁月

“现在很难找到愿意认购上千万的高净值投资者。”赵刚感慨说。8月份他计划发行一款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抄底股市,但在募资路演期间却发现认购者寥寥,且多数认购者都按最低投资门槛100万元出资。

他估算了一下,这款私募产品要维持日常运转,募资额需超过2亿元(折合2%管理费/年,即每年日常运营开支达到400万元),但它的实际认购额却不到4000万元。

以往遇到类似募资困境,赵刚都会选择通过银行理财渠道解决问题,即通过银行内部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或委外投资,由私募基金出资10%作为劣后级别份额先承担投资亏损,投资者资金作为优先级别份额享受6%-7%年化固定收益,就能轻松完成募资。但是,随着《资管新规》面世令越来越多银行终止代销私募基金产品并压缩委外投资额度,如今他多次吃到银行的闭门羹。

记者多方了解到,这种现象在私募基金并不少见。即便个别私人银行愿意代销股票多头型私募产品,但多数高净值人群宁愿持币观望。

但不少私募机构不得不“赔本赚吆喝”,一是他们认为当前A股被低估,不愿错过抄底机会;二是他们需要新的资金“力挺”此前重仓的、股价过度下跌的股票,避免净值跌幅过大导致存量私募产品陷入清盘窘境。

不过,私募基金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多数高净值投资者的理解。

Wind最新数据显示,9月私募产品总计发行314只,仅仅募得12.65亿元,就发行数量而言,较8月份的784只下降64.51%,就募资额而言,也比8月份的30.7亿元下降58.79%,几乎呈现募资额与发行数量双双大幅回落的趋势。

量化投资产品成救命稻草?

在私募基金发行量与募资额双双逐月大幅回落之际,不少私募机构将量化投资产品视为救命稻草。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私募机构加大力度研发日内高频回转交易(由程序化交易模型利用股价异常波动自动买卖赚取价差收益)、市场中性、CTA等量化投资产品。甚至个别私募机构将日内高频回转交易产品的年化预期收益设定在8%-12%,以此作为募资的“金字招牌”。

究其原因,在A股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今年以来量化投资类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反而高歌猛进。

据朝阳永续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所有类型私募产品整体业绩回报为-7.83%,最大回撤值达到15.38%,但管理期货CTA、股票市场中性、套利策略等量化私募产品同期回报率分别达到6.05%、1.88%、1.32%,领跑整个私募基金产品业绩榜单。且它们的最大回撤值不到7%,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准。

上述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部门资深理财策略师透露,不错的业绩表现,令量化私募产品近期变得热销,因为不少高净值投资者将它们视为相对高收益的类固定收益产品。他听说近期一款知名私募机构所发行的量化投资产品在短短两周内完成募资目标,甚至出现超募,这在当前私募界相当罕见。

不过,这也让私募基金陷入幸福的烦恼。

由于国内股指期货开仓交易受限,众多市场中性型量化私募产品只能投身海外——通过QDII等渠道投资海外市场,通过收益互换与海外市场同行业中概股多空持仓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但是,随着募资规模扩大,私募机构能否获得足够QDII额度与较低操作成本“落实”相应量化投资策略,俨然成为一大挑战。

记者了解到,私募机构因此转而尝试发行挂钩“固定收益+量化策略+股票多头”的FOF,一方面根据股市牛熊切换做到攻守兼备,另一方面通过资金分散投资,避免“量化策略吃饱、股票多头饿死”的跷跷板效应出现。

“目前而言,多数高净值投资者对这类FOF的投资兴趣不高,在股市企稳反弹迹象与宏观经济好转信号没有明显出现前,他们对任何高风险投资品种都持谨慎态度。”前述这位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部门资深理财策略师指出。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