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财政资金“花得更值”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优化支出结构

2020-04-07 10:46:39 来源:中国网财经

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宏观调控的一系列部署,预示着财政支出将加大力度,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对冲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减税降费这些年,政府一直在过“紧日子”,因此有必要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宽财政”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对财政资金的投资方向、项目选择、绩效管理等加以明确,以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让钱花得更值。

一系列“宽财政”举措将出台

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传导路径短、见效快、力度较强,能有效支撑经济增长。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具体举措包括“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这三项内容被分析机构称为财政“三支箭”。

关于赤字率,国际上通常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作为参考,将赤字率不超过3%、负债率不超过60%作为所谓的“国际安全线”。

2019年时我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为2.8%。今年面对疫情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分析机构普遍认为“3%”当破则破。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08年经济危机之后,欧美主要经济体赤字率时有突破3%;从中国自身来看,截至2019年底,全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8.5%,远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因而在积极财政方面有较大政策空间。

多家分析机构预测,今年预算赤字率可能在3%~3.5%之间,助力宏观经济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对冲疫情影响。

政治局会议提到的“发行特别国债”引发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一方式非常少见。此前我国共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1998年时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2007年时用于注资成立中投公司。

特别国债通常被认为是特定时期发行的有特定用途的国债。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此次重启特别国债,是在疫情冲击经济背景下的特殊举措,具体用途可能包括:消费、新基建、疫情地区或行业、就业、金融薄弱领域等。

在4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适当提高赤字率和发行特别国债,按法定程序需经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具体方案将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确定。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资金跟着项目走”,是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重大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和“补短板”领域有重要促进作用。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前下达限额,有利于加快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对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授权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已经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2900亿元。截至3月31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占中央提前下达额度约84%。

3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许宏才表示,这一安排是综合2020年预算安排、地方实际项目建设需要和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等因素确定的,近期财政部将抓紧履行相关程序后下达。

让财政资金“花得更值”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不意味着“大水漫灌”式刺激。财政部门在稳定总需求的同时,也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就是要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对此,政府部门在提出“宽财政”的同时,也对资金投向等进行了明确。

3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的同时,也提出了“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给予倾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许宏才也对“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资金投向、额度分配等进行了详细解读:继续重点用于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同时,结合疫情防控和投资需求变化等适当优化投向,将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单独列出、重点支持;增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允许地方投向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城市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项目。加快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额度分配上,坚持“资金跟项目走”原则,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的地区给予倾斜。

为了实现扩大有效投资的目标,仅靠财政资金显然不够,需要进一步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同时要加强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政府与社会资本携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创新模式,对于拉动社会投资、补公共服务短板、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复工复产脚步加快,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其中不少是PPP项目。在新老基建并行、以内需补外需的共识下,PPP有望迎来新一波热潮。

3月31日,财政部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绩效管理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全面梳理了PPP绩效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工作内容和程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保障合作各方合法权益。

《指引》共分为六章二十七条,规范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工作,明确了参与主体、内容要求、工作程序等要素,统一了实施机构、项目公司、社会资本各方绩效评价管理的指标体系和制度标准。

这一政策的出台被业内人士评价为“非常及时、非常重要”,预示着PPP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湖北省、河南省PPP专家库专家,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非迟表示,从长远来看,PPP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建投资模式必将长期存在,因此健康稳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指引》为政企双方都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导,也为后续的PPP项目绩效管理步入正轨指明了方向。(记者 李春晖)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