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 >

省钱就不能买贵的东西?大错特错!

2016-11-16 14:03:35 来源:她理财网

看到很多财蜜从质量、性价比、实用等角度分析了对大牌的看法。我想从商家的角度,来看看商家是怎么研究和利用消费者心理的。

主要想说两件事:

贵是有市场需求的,是能满足某些心理需求的,而这些心理需求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知道为什么贵,为什么买的单,避免不必要的贵的消费。

如下:

01

一个事实:某些商品价格越高,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这个现象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提出来的,所以被称为凡勃仑效应。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所以,某些商品的定位,就是为满足人们“炫耀”的需求而存在的:

一部分是为了满足有身份、有钱人“炫富”、“体现身份”、“标榜与众不同”的需求。富人的炫耀不全是炫富,也有可能是标榜或表达一种生活态度,比如追求有机生活、纯棉生活、极简生活等。

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穷人、没有身份的人“装逼”的需求——体现自己摆脱了自己内心想要摆脱的那个人群的定位。所以也有人会说:越炫耀什么,证明内心越缺少什么。

我这里所描述的“炫耀”,没有任何褒贬的意思,只是想说,客观存在这样的一种需求,一些贵的产品,也确实是为了满足这样的心理而存在的。

所以有一些消费,是为“满足自己炫耀的心理需求”而买的单。

我理解啊,这种炫耀性的消费,一定程度上,应该是能缓解社交压力,或者给自己更多的自信,以更积极面对生活的。

02

商家常用的一个套路:从你最愿意付出的那个心理账户掏钱。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①意外得来的钱,会花得更爽快,会为自己买平时不会考虑买的东西。

比如买彩票中了1000元,有可能会请朋友大吃一顿,也可能给自己买一个稍微奢侈点的礼物。

②为家人/朋友/爱人/客户买东西的时候,会更多考虑这项投入是否值得,对方是否会惊喜/买账,而常常忽略商品本身的性价比。

比如:

从未给自己买超过500元的化妆品,但有可能给客户买2000元的化妆品。

从未给自己买过奢侈品,但给妈妈买了一条大牌丝巾。

从未给自己买过大牌包,但给老公买了一条大牌的皮带/钱包。

③偶尔被商家“对自己好一点”“对家人好一点”等广告打动,从而买之前不打算买的东西。

比如一段时间内,工作或学习压力十分大,会给自己买块手表、买个包“犒劳”一下自己。

想到平时对父母的关爱不够,所以听信推销,为父母买一些贵的保健品、礼物等。

同样是钱,怎么赚来的,花得值不值,理论来说,应该一视同仁。

但事实上,人们在心里面设了很多不同的心理账户:必要支出账户、人情往来的账户、维护爱情的账户、亲情的账户、爱自己的账户、爱孩子的账户……

一块200块巧克力,如果没有任何广告和宣传,你可能会从默认的“必要支出账户”考虑,会认为是不值得买的。

但如果商家打着“表达爱意”“爱情的象征”等广告,你可能就会从“维护爱情的账户”去考虑是否值得为爱情付出200元,这样就有可能会觉得值得而买单。

这就是商家常用的套路之:从你最愿意付出的心理账户掏钱。

所以也有时候,我们买一些贵的东西,是从我们认为值得的那个心理账户里掏钱,而忽略了商品本身的性价比,甚至有时候会专门挑贵的买。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