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七成用户不满在线旅游 货不对板需建黑名单

2015-05-21 21:54:33 来源:通信信息报

近年来,随着国民旅游消费意识普遍提高,各种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其中,最为火爆的当属在线旅游产品。不少在线旅游产品在“方便实惠”四字上大做文章,从而集聚了超高人气。然则,在线旅游产品真如其宣传语那么给力吗?

据《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51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3%的受访者有过网上预订旅游的经验。但71.2%的受访者直言旅游网站的服务一般或很差。可见,加强旅游行业监管,整治在线旅游行业乱象,已是迫在眉睫。

说好的服务频缩水,“人在囧途”伤不起

互联网时代里,传统旅游业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在线旅游产品的兴起,线上线下资源的融合,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网站、手机APP的普及,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更加轻松。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5Q1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875.0亿元,环比增长11.7%,同比增长29.2%。由此可见,在线旅游以其“快捷、方便、实惠”的特性,抢占了巨大的市场“蛋糕”。

但这美味的“蛋糕”却并不容易分食。在利益的驱使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在线旅游业乱象四起。据《解放日报》报道,市民张先生前段时间通过某在线网站,预约了曼谷团队旅游,却在旅行途中遭遇了各种“坑”:酒店和合同约定不符,星级标准明显降低;行程缩水,随意删减景点,合同上承诺最后一晚提供晚餐,实际也未提供。张先生和领队交涉,但对方一直未予处理。旅程结束后,他联系网站要求退还相关费用。但网站却推脱称,需向旅行社调查后再给说法。

其实,与张先生类似,经历“人在囧途”的在线旅游消费者不在少数。据《中国青年报》调查,71.2%的受访者直言旅游网站的服务一般或很差。受访者最常遇到的服务问题有:旅游产品与合同承诺不符、旅游行程缩水、退费条款苛刻。

价格战背后,服务打折补“西墙”成下策

近些年,在互联网的热浪下,传统旅游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消费者对在线旅游产品的钟爱,促进了企业线上线下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在线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等发展。照理说,旅游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本应锦上添花,那么缘何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综合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价格战致利润降低,服务打折补“西墙”。在线旅游企业同质化严重,同行竞争激烈,价格战趋常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然则,过多的让利、补贴政策,使不少勒紧腰带过日子的企业直呼“吃不消”。于是部分企业出于利益,在服务环节偷工减料,降低产品成本,任由线下服务提供商通过缩减行程、降低酒店星级等方式弥补价格战的亏空。

其二,行业标准缺失纵容乱象丛生。除旅游服务质量投诉外,在线旅游企业提供的霸王条款也广遭诟病。不少消费者投诉旅游产品条款中的“消费者违约责任”部分不合理,甚至存在加重消费者责任、减轻经营者责任的嫌疑。而这些正是由于行业内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相关监管未细化到位,纵容企业单方面规定苛刻的“霸王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

强化行业监管,遏制“灰色地带”乱象

在线旅游服务被诟病已经是老大难问题,何时才能真正杜绝行业乱象,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互联网+旅游”的道路又该如何走,才能真正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或许,产业链各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监管部门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的规定,避免在线旅游企业钻法律漏洞,打起擦边球,坑害消费者权益。同时,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网站、投诉电话、微博、微信等渠道,更多更好地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对被投诉较多的企业进行详细调查,通过建立行业内部黑名单,采取停业整顿、罚款等处罚方式,督促旅游网站遵守规定,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线旅游企业能做得远不止上演“低价风暴”那么简单。企业必须重视回归服务本质,一方面合理设计线上平台在售的旅游产品,适时开展旅游产品调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设个性化、主体化、多元化的在线旅游产品,吸引消费者选购。另一方面,加强与线下旅游服务提供商的沟通交流,健全旅游评价机制,重视消费者对旅游行程、导游服务、酒店品质等内容的反馈,督促线下旅游服务商整改相关问题,提升服务质量。

最后,消费者也需擦亮双眼,在线选购旅游产品时,要仔细阅读旅游产品相关条款,多与旅游网站与旅游服务提供商联系,核对具体细节,切勿单纯追求“低价”,落入消费陷阱,在不断地“吃堑”中长智。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