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红色旅游成中俄合作新亮点

2015-06-11 13:00:53 来源:国际商报

中俄旅游合作又有新动作。

6月8日,中国国家旅游局宣布将全面启动2015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开展红色旅游对外交流合作。

据国家旅游局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罗迪辉介绍,此次活动将于6月28日至7月1日在湖南韶山举办,旨在进一步提升中俄两国旅游合作交流水平,增进两国传统友谊,宣传中俄两国红色旅游资源,交流两国红色旅游发展成果。

中俄旅游合作新亮点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2014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俄罗斯则成为中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红色旅游合作交流更是成为中俄旅游交流合作的新亮点。

在即将举行的2015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上,中俄双方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俄罗斯联邦旅游署关于2015~2017年红色旅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今后3年中俄两国开展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的机制体制、内容形式、发展前景,推动两国红色旅游合作健康、持续发展。

“这将是第一次通过红色旅游双边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罗迪辉如是表示。

除了国家层面,活动期间,还将签署《湖南省与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红色旅游合作协议》、《长沙市与乌里扬诺夫斯克市旅游合作协议》、《湘潭市与乌里扬诺夫斯克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同时,中俄双方旅行商将签署《中俄旅游企业开展红色旅游业务合作协议书》,联合发布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这也是中俄双方第一次向国际市场推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将授予湖南湘潭、广西崇左“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称号并为其授牌。

红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国民旅游的蓬勃发展,国内红色旅游业也在发展,并日益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活动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0年里,中国红色旅游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40亿人次,年接待游客由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至2014年的9.07亿人次,年均增长16%以上。

目前,我国的红色旅游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合作的基础,开始进行国际合作的具体实践。以广西为例,广西利用中越两国老一辈领导人邓小平、胡志明留下的众多革命遗址、文物,从振兴整个旅游产业的高度,发展跨境旅游,全方位谋划、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被纳入中国红色旅游信息报送系统的百个经典景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有62个景区接待境外游客共294.02万人次。其中,井冈山2014年接待入境游客21.55万人次,旅游收入6067.0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35%和35.02%。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也正在为服务中国游客推出大量的红色旅游产品。以俄罗斯为例,为了吸引中国游客赴俄罗斯旅游,俄罗斯打造了苏联博物馆旅游休闲区、乌里扬诺夫斯克—莫斯科—圣彼得堡“红色旅游”线路等。

事实上,除了俄罗斯,还有很多国家针对中国游客打起了“红色旅游”牌。如越南通过印刷中文介绍说明材料、在交通主干道旁新建革命性纪念碑或雕像、免收门票等方式招揽中国游客;法国积极打造和推介邓小平等中国学生在当地学习的小城蒙塔日项目;德国则除集中推介马克思故乡、恩格斯故乡等产品,打造专项旅游产品。

相关链接

中俄开启大型红色自驾活动

本报讯记者孟妮报道为了推动2015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由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湖南省旅游局等单位主办,湖南省自驾旅游协会等单位策划执行的“畅游两大伟人故里、见证中俄传统友谊”从毛泽东故乡到列宁故乡大型红色自驾活动将于6月29日在湖南隆重开启。

届时,由湖南自驾旅游协会在全国各地招募的20名“中俄友谊使者”将分别组成国产猎豹汽车的自驾车队从韶山出发,沿途经过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省份到达北京,再从北京乘坐国际航班前往莫斯科,以部分地区落地自驾的形式前往莫斯科、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喀山、圣彼得堡等四个著名城市参观访问。自驾游车队将在列宁故居前坪开展纪念活动,种植友谊树,并携带采至韶山的泥土、湘江河水与当地乌里扬诺夫斯克土壤和伏尔加河水一起培育树苗。

据了解,随着近年来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本次活动一经招募,就受到了强烈的社会关注。自6月3日湖南省自驾旅游协会发布招募消息起两天时间内,就有2200多名全国各地的车友报名争当中俄友谊使者。

湖南省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超祥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自驾活动,能够摸索出一条增进中俄两国友谊、深受市场欢迎的长期推广的自驾游旅游线路。

据介绍,接下来,湖南自驾旅游协会还将联合中国自驾旅游产业联盟,整合全国各省级自驾旅游协会会员资源,充分利用社团组织的优势,打造一系列的中俄红色自驾旅游产品。

本报记者汪名立摄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