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听文物讲长江的故事 白鹤梁

2015-11-02 12:00:52 来源:光明日报

——“寻找长江流域有故事的珍宝”征集活动十大珍宝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王梦敏 俞海萍 苏雁 李锦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1日 08版)\

\

白鹤梁

白鹤梁,是长江涪陵段与乌江交汇之处一段长约1600米、宽约15米、东西延伸的天然石梁。这段梁曾长年淹没水中,仅在冬春之际枯水期时才有一部分露出水面。古人在石梁底部刻有石鱼,作为衡量枯水程度的“零度”标尺。当地流传“石鱼出水兆丰年”“江心石鱼,出则大稔”之类的谚语,将石鱼显现与否,视为年成丰歉的预兆。

自唐代以来,文人墨客在此或镌图画鱼,或题诗作记,在保留古代长江上游水文观测重要资料的同时,也成就了白鹤梁“水下碑林”的美誉。

白鹤梁题刻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一件题刻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谢昌瑜题记》,题记记录了当时地方官员发现、查验并上报石鱼出水的大致过程。因年代久远,题记下半部文字残缺。它大概讲了这么一件事:谢昌瑜等人将石鱼出水的事件向州级官府申报,继而相关官员通知本州通判,并与其他地方官吏复核勘验,确认无误后将此事向朝廷上奏。仅存的文字关涉北宋开国初年平定蜀地前后的两件要事,即宋初的通判和天下已治蜀后治。题记在后半段的叙述中,除了印证前代“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的古老谚语,又被题记作者赋予了“直逢昭代,斯乃呈祥”的宏大意义,并上升到表彰“吾皇之圣化”的高度。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旋即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平蜀战争结束,四川地区却并不太平。宋军在成都烧杀抢掠,中央政权又开始征调蜀地财富。由于朝廷的压榨,蜀地反宋事件延绵不绝,正所谓“天下已治蜀后治”,四川地方局势在北宋前期仍不稳定,这里的民众对朝廷的“归属感”仍然较低。

(刘江《长江白鹤梁题刻中的一段北宋开国故事》)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