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乌江画廊呈美景旅游业新崛起

2015-11-04 10:31:04 来源:重庆日报

涪陵

乌江画廊呈美景旅游业新崛起

本报记者 杨晨

《新三峡》专家考察团在涪陵武陵山大裂谷观景台参观。记者 杨晨 摄

开栏的话

曾经的三峡,是风靡全球的旅游线路之一。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告别三峡游”热潮退却后,三峡旅游一直处于极度低迷的状态,甚至很多人误以为三峡工程建成后,原有三峡已经不在,三峡的好风光也荡然无存了。

那么,三峡蓄水后,新三峡的自然景观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些悠久的历史遗迹受到了怎样的保护?新三峡的城市景观涌现出了哪些标志性的城市“名片”,它们又风韵几何?

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走进新三峡”专栏,将随同大型超高清纪录片及3D纪录电影《新三峡》剧组的专家考察团一起,带您一览“新三峡”的前世今生。

夹在连绵起伏的黛色青山间,涪陵,一座从大江大河中生长出来的城市——长江和乌江带来了第一批盐客,诞生了第一个水码头,聚集起了第一个集市,最后促成一个城市。

11月3日,本报记者随大型超高清纪录片及3D纪录电影《新三峡》的专家考察团来到涪陵。“如今高楼林立、交通便利发达,让我真快认不出它了!”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高金榜竖起大拇指,不停赞叹道。

最早设县,古书中的水码头已消散

据考证,涪陵设县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公元前280年秦灭巴国,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在此设县,名为“枳”。也有说法称其为巴国故都,自唐代以来一直为州郡所在地,巴国先王陵墓亦多葬于此。

涪陵设县的历史比中国的统一史还要长,在三峡库区它是最早的。历史在涪陵一层层地叠加,就像这建在城墙上与城墙融为一体的高楼。“古书上记载:曾几何时,船行长江,远远看到一个状似大龟的城时,涪陵就到了。”文史专家黎亮告诉记者,古时候人们把这座城叫“龟龄城”,一是它的形状像一只蹲伏在长江上的大龟,另一是涪陵的山上确实产巨龟。史书记载,涪陵“山储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这种灵龟被贡献到商周,给天子占卜用。

和涪陵人聊涪陵,他们十有八九会说:“我们涪陵是水码头嘛!”

涪陵生活浓墨重彩的部分应该在水码头,在长江边。

曾几何时,这里的江边有一个热闹非凡的地方,叫锦绣洲,洲上有一个市场,叫做萝卜市。每当枯水的季节,长江长长的自然沙坝就露出来,人们就赶来在沙坝上用竹竿、竹笆、苇草搭起棚屋,开始买卖,而长江夏季涨水的时候,所有的竹棚一下都拆去,市场也一哄而散。

水涨而散,水枯而聚,这种随着长江自然节律而消长的市场方式,据涪陵地方志办退休的老主任蒲国树考证《涪陵地图记》,可以追溯到北周时期,而萝卜市的出现是在清光绪年间。“岸边从吃喝住宿到娱乐样样俱全,水码头就是这样一个载来和载走货物的繁华之地。”他说。

三峡蓄水前,这里孤立而沉寂

三峡蓄水前,涪陵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里孤立而沉寂。“当时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乘坐长江渡轮到达主城重庆,需要7个小时。”生活在涪陵50多年的李常蓉回忆说,整座城市只有一部电梯、没有交通信号灯。“我认识的人里面没人有汽车,有两个人有手机,当时的人们从没见过外国人。”

土生土长在涪陵的何娅告诉记者,当时的白鹤梁还屹立在长江里,妇女大多都在白鹤梁上洗衣服,也有小孩在上面嬉戏玩耍。白鹤梁上的石鱼记录了涪陵的枯水年份,还有古代诗人留下的诗句。“记得当时听说要修建三峡大坝,这个古迹将被淹没,我难过了好一阵子。”

贫穷和落后,让这里迫切需要得到发展。

记者了解到,当年一位美国记者彼得·海斯乐曾到涪陵支教两年,并以客观视角,细微记录了当时支教生活所感知当地人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状态的变迁,这些收录在他出版的《江城》一书中。书中写道:“近年来的贫穷生活使得当地人更容易接受大坝,我也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地渴望发展……”

旅游业崛起为何功归“三峡”?

旅游投资近30亿元,接待游客7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21.19%、和27.57%……从记者收集到涪陵今年的最新旅游产业数据来看,如今的涪陵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这与三峡工程密不可分。”涪陵区旅游局局长任显智说。

数据的背后正是涪陵全面扭转“旅游发展短板”举措的缩影:大木花谷一枝独秀,蔺市古镇一期竣工,816核军工洞解密开放,武陵山大裂谷提档升级工程完工开园……涪陵旅游业初步完成了从小到大、从无名到有名的转变。

那么,为何将功归于三峡工程?任显智介绍,涪陵正着力打造的城市“名片”——乌江画廊,分布有峡谷、喀斯特间歇泉、暗河等多种自然资源。“别看现在涪陵流域的乌江碧波无澜,三峡蓄水前,这里的乌江河流湍急,船舟靠岸都得靠绳索辅助,再者江水的长度、宽度、深度都不足现在的三分之二,根本无法建成‘长廊’主题。”

而现在乌江画廊不仅打造了1000余平方米的景观平台,还将巴文化融入其中,在未来将打“文旅融合”的创意牌。“明年,我们在进一步完善零散设施后,还将开启两艘以巴文化为主题的游船,让来往旅客可在江上饱览风光。”任显智说。

此外,不少人担心淹没的文物遗产白鹤梁,不仅没有被三峡工程“冲垮”,还开创了世界水下原址保护的先例。如今修建成功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已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博物馆馆长黎方银说:“水下的碑刻铭文并未沉睡,我们相信对文物遗产的传承而言,他对后世有着别样的意义。”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