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百万年薪+期权战略 海外金融科技人才现回归潮

2017-06-15 08:45: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先行者有哪些示范?

多位受访海归人才表示,国内的业务空间和市场潜力是吸引他们回来的主因。

小米小贷负责人陈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第一资本(Capital One)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采用数据驱动的模式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多年的业务经验很值得国内借鉴。2009年,他受邀回国参与阿里金融业务的风控体系建设,作为通过互联网电商数据进行信用评估的第一批探索者,他对尝试新模式非常有兴趣。此后,他加入小米,也正是看中了通过手机行为数据为金融业务提供信用评估的潜力。

一位金融科技公司人力资源人士介绍,其实不少海归人才都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在接近不惑之年回国参与金融科技创业,有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以美国为例,绝大部分的金融公司采用的基础数据都来源于三大征信公司,不同的公司基于自身的风控建模对用户提供服务。

而在国内,市场上有海量但却杂乱的电商、行为、社交等数据,对于数据的采集也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既是短板又是机会,海归人才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

此外,许多海外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均有职场“隐形天花板”。在达到一定级别后的上升空间便十分有限。这也是当前许多华人高管回国创业的重要原因。

与陈曦同时期回国的许多朋友,如今也成为多个金融科技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一位金融科技公司业务负责人评价,随着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的高速增长,此前一批回国的金融科技人才无论在事业成就还是薪酬回报上都取得了巨大回报,这给海外人才形成了正面示范效应。一位应聘该公司的华尔街归来的员工就表示,自己是2009年金融危机后班上留学生中唯一一个获得华尔街Offer的,其他同学则无奈回国。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他发现原来的那些同学都已经在相应的领域崭露头角。不愿错过国内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于是他决定回国。

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也不遗余力。京东金融人力资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4000多名员工中有2000多名都是从事数据、研发和技术的,并且从美国挖回许多做数据的团队。未来三年还将在技术领域加大资金、资源投入,每年增幅不低于100%,上不封顶。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