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2800亿市值美的遇到假"行长" 被骗10亿元

2017-06-30 09:40:30 来源:中国基金报

美的集团10亿元理财资金遭“骗局”

去年3月初,美的集团旗下的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下称“合肥美的”),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骗走”7亿元。

过程是这样的。由“农业银行(601288,股吧)成都武侯支行”出具兜底函,借道上海财通和渤海信托,最终流向3家借款公司。直到放款后2个多月,美的方面最终发现,无论是银行出具的兜底函,还是资金流向的3家公司授信资料,均为伪造。

除此之外,与上述7亿元理财资金遭遇“骗局”几乎同一时间,美的集团另有3亿元理财资金遭遇了相似的情况,涉案银行为“重庆银行贵阳分行”。

一个借来的办公室,一个假行长,设下了这个骗局

据网易报道。

美的金融中心安徽分部的负责人李某,向其大学同学透露“美的理财业务最重要的要求是要有银行兜底”。获知这一信息后几天,这位大学同学辗转通过一位证券公司的投资经理,向李某介绍了一个7亿元的理财项目。

理财产品合同显示,7亿元的理财项目,名为“财通资产-创赢1号单一客户专项资管计划”,产品推介银行为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资产管理人为上海财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财通”),资产托管人是兴业银行(601166,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以下简称“兴业银行上海分行”),项目标的公司是农行成都武侯支行的3个“授信客户”。

不过,这份理财产品合同在“声明与承诺”一栏显示,除了上海财通本身以外,该产品还搭建了另一层通道“渤海信托贷款项目单一信托计划”;即理财产品资金流向的实质,是穿越上海财通、渤海信托两层通道,最终贷款给项目标的公司。

不过,这份理财产品合同在“声明与承诺”一栏显示,除了上海财通本身以外,该产品还搭建了另一层通道“渤海信托贷款项目单一信托计划”;即理财产品资金流向的实质,是穿越上海财通、渤海信托两层通道,最终贷款给项目标的公司。

该资管专项计划期限为2年,预期年化收益为6.7%。资管计划合同中规定:“本资产管理计划项下,资产管理人仅作为通道功能的主体,资产管理人无需对资管计划投资标的进行实质审查。资产委托人已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标的的资金用途、交易对手、担保措施等的资信及其他背景状况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若出现委托资产无法收回本息或遭受损失等情形的,资产委托人自行承担风险……”

而该产品的增信措施,则是“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出具的保本保收益的《承诺函》。

美的金融中心安徽分部的负责人李某,在拿到理财产品全套资料后,向其上级领导汇报,随后与其风险管理部同事前往成都当地银行调查。

2016年3月22日,来自美的方面的2名工作人员,以及上海财通的项目经办人等一行,由一名自称为“农行成都武侯支行客户经理”的人士陈某接待,来到了农行成都武侯支行办公大楼。陈某领着美的方面等人从一层营业厅进入,坐上电梯进入办公区。全程并无任何人要求登记或出示证件,亦无人询问或阻拦。

“这是我们“黄XX”行长。”进入办公室后,陈某向大家介绍一名中年男子,随后双方交换了名片。

监控资料显示,双方会面持续一小时。在查看3个“授信客户”的全部资料并提问后,上述这位被介绍为“黄XX”的“行长”,当着美的公司人士的面,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农行成都武侯支行”的公章,因第一次盖章不清晰,“行长“又加盖了一次。

美的方面在对盖了公章的《承诺函》进行核对、拍照留存后,提出“《承诺函》原件要不要密封一下”。但“行长”的回答则是,“《承诺函》签署日期还是空着的,现在没有必要密封,等你们落实了放款时间、填上签署日期后再密封吧。”

在正式放款以前,美的集团内部对这一笔涉及7亿元的理财计划进行了内部论证和审批。

前往成都尽调后,美的金融中心安徽分部的负责人李某原本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

他向上级汇报:“该项目借款人为农行授信客户,由成都农行兜底。与风险部一起现场尽调,核查借款人经营情况良好,且底层资产具备有效的抵质押担保,建议操作。”

美的集团金融中心的陈姓主管领导随后提出疑问:“用一个资管计划再套一个信托计划是出于什么考虑?信托计划是单一还是集合?”

“项目是财通资管对接的,委托渤海信托放款。信托计划是单一信托计划。”李某随后回应,并在此强调“底层资产对应是成都农行三个授信客户,交易机构较为清晰,风险可控”。

主管领导遂批示了“同意”,不过仍叮嘱称“购买后贷后管理工作要做好,至少每季要求兜底银行提供底层资产风险排查报告,争取每半年走访一次兜底银行及底层资产债务人。”

上述美的集团金融中心的主管领导在批示中还提出,“建议今后分部的理财业务合作金融机构及底层资产以安徽省及周边地区为主”。

美的集团金融中心风险管理部门亦对上述理财项目进行了论证。尽管有人曾对业务中作出“本笔投资的主债权相当于没有担保措施,我们唯一的保障在于农行出具的承诺函,该风险请予以特别注意”的提示,但至少2决策者均以“美的集团此前曾有过多次类似操作”为由,认为“风险相对可控”。

2016年4月7日,经过论证后美的集团正式放款。7亿元理财资金,由美的总部拨付给合肥美的,由后者放款至资管计划的托管银行,再经过下一层通道渤海信托,最终落入实际用资的三家公司账户中。

在放款后2个月,美的集团总部资金中心的主管领导前往农行成都武侯支行进行投后核查,遂揭开了这一“骗局”背后的真相。

最核心的《承诺函》上的印章为伪造,盖章的“黄xx”行长为假冒,负责接待的“客户经理”陈某亦为假冒。三个借款企业的授信资料(包括上级分行的授信批复、抵质押证书、支行的尽职调查报告和物业评估报告)全是伪造的,上面盖的公章也全是非法私刻的。而陈某等人用以接待美的方面的办公室,则实际上是农行成都武侯支行一位路姓副行长的“行长办公室”。

随后,合肥美的迅速向合肥高新区公安分局报案。因案情特别重大,合肥公安立即立案侦查。策划上述“骗局”的陈某等人,均已经被逮捕。而资金流向的三个实际用资方,有多人在逃。

在农行成都武侯支行设下“骗局”的陈某等人,获得了3家借款企业的巨额好处费。陈某等人从2家公司获得的“好处费”为8100万元。

除了上述合肥公安刑事立案外,美的集团目前已经对上述三个实际用资方企业以及农行成都武侯支行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令三个用资方赔偿全部7亿元本金及利息,判令农行成都武侯支行承担全部的连带责任。安徽省高院已受理。

不过,尽管刑事案件已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民事案件已被法院受理,美的集团巨额理财资金遭遇“骗局”事发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却并不为公众所知。

美的承认10亿元理财产品存诈骗风险

损失可控,在抓涉案人

6月29日,美的集团通过微信公众号正式回应“遭遇10亿元理财骗局”的传闻。

美的称,公司下属合肥美的冰箱公司(合肥美的)在2016年3月购买10亿元理财信托产品,2016年5月通过内控日常核查发现存在诈骗风险并第一时间报案。

美的称,目前该案件侦查进展顺利,主要涉案人员正在或已抓捕归案,公司已收回部分委托理财资金,部分资产正进一步追缴中,预计整体损失可控。

此次陷入理财骗局,使得公司已对现存委托理财产品进行全面核查,未发现存在类似的问题。

以下为美的声明全文:

1,美的集团下属合肥美的冰箱公司于2016年3月购买了理财信托产品,规模10亿元,期限为2年,该委托理财经过了美的集团的授权许可,且额度包含在美的集团经过董事会及股东大会整体审议通过的授权额度范围之内;

2,2016年5月公司通过内控日常核查,发现该委托理财事项存在诈骗风险,第一时间报案,并由公安机关及时采取资产冻结及控制相关人员等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维护公司权益;

3,目前案件侦查正在有序进行,进展顺利,主要涉案人员正在或已抓捕归案,公司已收回部分委托理财资金,冻结和查扣了大部分涉案资金或资产,部分涉案人员资产正在进一步追缴中,预计整体损失可控。由于目前该诈骗案件尚未侦查完结,为不影响案件侦破工作,尚不能做更详细说明;

4,鉴于该诈骗事项预计的损失金额有限,在信息披露及会计处理上,公司遵循了相关法规及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存在违规事项;

5、公司已对现存委托理财产品进行了全面核查,未发现存在类似的问题。公司也将以此次理财案件为鉴,进一步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及内控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公司权益。

兴业银行起诉建行和东吴证券

10亿理财金不知去向

说完上市公司,再来说说同样被骗10个亿的兴业银行。

据《财经》(博客,微博)杂志报道称,兴业银行杭州分行把建行咸宁分行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兴业银行买到了10个亿的假理财产品。

你没看错,就是银行告银行。

你没看错,就是银行告银行。

2015年,兴业银行杭州分行金融事业部的员工,通过东吴证券(601555,股吧)购买了10亿元建行咸宁分行的理财产品,本应于2017年4月21日连本带息兑付。

距到期还有1个月,建行咸宁分行潜山支行行长肖俊突然被公安部门控制。

建行拒绝兑付,称合约的签署是肖俊的个人行为,产品、合同以及公章都是假的。

知情人士表示,10亿元资金没有进入建行咸宁分行。

了解内情的人士表示,这10亿元被交易关联方违规用来放贷给了当地的企业。

在到期之前,兴业银行杭州分行追回了1.37亿元的资金。能否追回剩余的资金尚未可知。

附上一些网友评论。。。

上百家公司豪掷数十亿“抢货”

2800亿市值美的遇到假

上百家公司豪掷数十亿“抢货”

就上半年数据来看,不乏豪掷数十亿元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土豪”公司。据统计,认购资金累计超过10亿的上市公司一共有114家(如下表所示),其中出手力度最大的新湖中宝(600208,股吧)认购金额高达126.4亿元,紧随其后的五矿资本、中国动力,今年买理财的花费也已超过100亿元。

单笔理财金额最大的公司为中国动力。公告显示,中国动力继1月20日后,4月21日再与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总行营业部签署了结构性存款协议,继续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50亿元进行现金管理,期限为3个月,产品年化收益率3.20%。按此计算,中国动力在半年时间内可获得7934万元的理财收益。

从认购数量上看,在737家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最近几年的理财产品“常客”恒生电子,以75个理财产品的数量位居2017年上半年认购榜榜首,认购金额达1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3月曾以370.27元登顶“股王”的吉比特,单5月就认购了19个理财产品。

从认购数量上看,在737家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最近几年的理财产品“常客”恒生电子,以75个理财产品的数量位居2017年上半年认购榜榜首,认购金额达1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3月曾以370.27元登顶“股王”的吉比特,单5月就认购了19个理财产品。

不过,这些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并非收益率都高,也有一些最低收益率在1.8%或2%的产品。从类型来看,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包括结构性存款),其次为基金、信托计划、证券、保险等理财产品。理财期限上,以2-3个月居多。

15家上市公司依靠理财避免亏损

那么,理财的钱从哪来?为何上市公司对购买理财产品如此“钟情”?

答案从公告中可窥见一斑。在购买理财的公告中,大部分公司都提到是“使用闲置自由资金购买”,并强调“不会影响公司资金正常周转需要”。比如吉比特在公告里明确表示,这样有利于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公司收益,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通俗地说,就是这部分钱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进行保本理财,获取额外的投资收益。

甚至有上市公司借由投资理财获得的收益弥补了主业营收上的亏损。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有ST明科、中葡股份(600084,股吧)、西安旅游(000610,股吧)等15家公司依靠理财产品收益实现净利润为正。

以ST明科为例,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824万元,净利润 1502万元,而其理财收益高达2036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72.09%。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

文章综合网易清流工作室、21世纪经济报道

网易财经老师报道,美的集团10亿元理财资金遭遇骗局。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