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结构性存款成“黑马” 警惕变银行谋利游戏

2018-06-05 09:01:4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多家银行集体上浮大额存单利率,这与近期出现的结构性存款明显增长等现象叠加,透视着在行业监管从严、存款低速增长常态化背景下,银行业吸储难度加大、经营压力增大,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受到双重挤压。

在“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逐步打破刚性兑付,不能承诺保本保息后,不少银行开始热推一种“结构性存款”的金融创新产品,发行量呈现井喷之势。业内专家认为,结构性存款已经成为银行揽储和拓展理财业务的新利器,随着发行量剧增,进一步厘清发行和销售等环节的规则也显得较为迫切。

大额存单利率集体上浮

存款低速增长或成常态

4月中旬,市场利率定价自律组织将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上市城商行、农商行、非上市城商行等三大类银行机构大额存单利率上限由较基准利率最高上浮40%、42%、45%上调至50%、52%、55%后,多个城市金融机构大额存单利率紧随其后进行不同程度的上调。

记者调研采访发现,相较于国有大行普遍推出较基准利率上浮45%的一年期大额存单来说,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同步上调的幅度则多数达到或超过50%。“以前的很多创新产品不让做了,老老实实做存款。”部分银行业人士认为,这是银行回归本源、存款为王、精准营销、改善服务的表现。但也有专家表示,大额存单利率上调背后,是在监管从严等背景下,基于央行对存款利率上限限制出现松动、储蓄存款流失、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今年盈利压力较大等因素,商业银行希望获取相对低成本负债所付出的努力。

受访的多家银行及部分地方银监部门表示,伴随着“竞争力下降”,银行存款低速增长已成为常态。部分银行的支行对“存款荒”感受明显。“今年存款特别难搞,比年初多了2000多万,去年新增是1亿左右。”江苏一家村镇银行支行副行长说。南京一家商业银行支行行长也坦言,今年的存款余额比年初出现了下降。“至少35岁以下年轻人的闲钱都到理财和各类‘宝’上去了。”江苏东台稠州村镇银行安丰支行行长邓吉官等人则对各种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冲击颇为担忧。

江苏某市银监分局的分析认为,近年来,随着当地居民投资理财意识持续增强,银行传统存款已然丧失吸引力。而据华创证券团队发布《2018年二季度银行信贷官调查》,调研涉及国有、股份制、城市与农村商业银行共计68家银行总分支机构。报告内容显示,从银行类型来看,五大行和城商行吸储压力相对股份行来说小些,股份行中有70%信贷人员表示吸储压力大幅提升。

结构性存款成“黑马”

“揽储”利器扩增明显

记者在上海、江苏、广东等多地走访了解到,不少银行正积极推出一种新型的“结构性保本产品”替代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这种看似存款实则挂钩衍生品的产品正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新宠”。

有储户向记者反映,近期多次收到来自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邀请。不少银行通过发行具有保本特征的结构性存款,应对理财转型压力和揽储压力。据了解,结构性存款是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

记者在中信银行上海徐汇区一家分支机构宣传板上看到“保本!4.55%或5.55%”的字样。理财经理称,这款“乐赢利率结构保本”理财产品,一部分资金挂钩了外汇市场,银行如果做得好能获得5.55%的收益,做得不好保底也能获得4.55%的收益。

记者注意到,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百姓投资风险偏好较低,银行推出结构性产品的力度更大,且更强调其为“存款”。福建的泉州银行就声称,结构性存款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存款产品,不仅保本和保底利息,还可根据挂钩标的表现享受浮动收益。沈阳的盛京银行同样也在大力发行结构性存款,号称“属于存款类产品,本金纳入存款保险体系。”

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发行量确实直线上升。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新增结构性存款1.84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规模,去年全年仅新增1.8万亿元。其中,中小银行是结构性存款的发行主力。今年一季度,中小银行新增结构性存款超1万亿元。此外,四大行也加大了发行力度,今年一季度共发行结构性存款5564亿元,远超去年全年不足2000亿元的规模。统计显示,到今年一季度末,江苏某市银行业结构性存款较年初增长超过100%。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结构性存款暴增实际上也反映了银行的 “存款荒”,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与执行法定存款利率的利差过宽,银行低成本存款增长不及预期。普通存款受到基准利率上浮上限的窗口指导,而通过结构性存款,可以绕开价格约束。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堵住了银行发行保本理财的途径,结构性存款的“保本”属性使其成为保本理财的替代品。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李奇霖表示,银行的定期存款已步入存量收缩的阶段,活期存款增量的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而结构性存款是当前银行负债端增长最快的项目,也是银行新增负债的最大来源。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相较于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且结构性存款一般没有理财产品那种5万元的门槛限制,因此降低了银行销售的难度。

“结构”真假难辨

警惕变银行谋利游戏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银行的结构性产品也存在“假结构”乱象。招商证券指出,在当前理财产品违约率整体较低的情况下,结构性产品若不能提供与保本理财相当的收益率,短期内难以起到承接作用,而“假结构”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常用手段之一。

华创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屈庆表示,目前多数结构性存款产品相当于保本保收益,作为银行的吸储手段,成为事实上的“高利率存款”。当前结构性存款能够实现如此高的实际收益率,并非银行衍生品业务能力强,而更多是因为触发较高收益的条件为确定性事件。例如,某银行发行的挂钩汇率结构性存款,最高收益率达成条件为观察日美元兑港币汇率在(7.0000~9.0000)区间内,该触发条件为确定性事件,相当于银行变相为投资者提供最高收益率担保。

多位受访人士说,所谓的“假结构性存款”,就是对应的产品并未与衍生品建立真实挂钩,银行实际承担高昂成本。“有些期权投资是虚晃一枪,实际是银行自掏腰包,把原来送的米和油包装成金融衍生品,吸引客户。但其中蕴含的各种风险,需要监管进一步重视和规范。”麻袋理财研究院研究总监路南称。

长期来看,即使是“真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结构性产品就遭遇“滑铁卢”。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指出,这类产品设计初衷是为了保本,然而金融机构发现了其能绕开监管,提供较好的获利机会,所以投资标的也越来越复杂。

“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理解,保本的目的逐渐丧失,变成了金融机构获取高额利润的游戏。”王剑称,当市场情绪稳定、相关机构信用情况较好时相安无事,一遇市场逆转风险就会暴露。

融360银行业分析师刘银平说:“今年以来结构性产品发展势头迅猛,建议监管部门予以重点关注。投资者也要改变理财思路,提升自己的理财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结构性存款有助于适当减缓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但从长远看,除了需要衍生品市场深度培养外,结构性存款嵌入了复杂衍生品,存在跨监管部门问题,还宜尽快建立健全综合统计系统、统一报告制度和业务标准,同时还应加强产品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发行机构已充分披露结构性存款的产品信息与风险,尤其是解释清楚资金投向和嵌入的具体衍生品品种。同时,充分了解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审慎评估其是否适合参与,不允许将高风险产品出售给低风险投资者。

(本稿件由记者陈刚、王淑娟、桑彤、吴燕婷、潘晔采写)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