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债市新元年:2019年资金流入或达千亿美元

2019-01-22 08:37: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导读

“2019年随着人民币加入指数,预计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市场的配置规模稳步提高。”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策略分析师刘立男表示,预计2019年海外资金流入约人民币6000亿-7000亿元。

随着上清所更新债券托管月报,境外机构2018年增持境内债券的具体数据浮出水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统计上清所、中债登数据发现,截至2018年末,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债市的持有债券总量已达到1.71万亿元,较2017年末的1.13万亿元大幅增加了约5800亿元,增幅达51.46%。至此,境外机构在2018年末境内债市67.72万亿的总托管量中,占比达到2.53%。

但随着利率债债牛行情告一段落,伴随中美利差的收窄甚至未来可能到来的利率倒挂,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或将减弱。

但部分市场人士认为,2019年对中国债市而言将颇为独特,因为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Global Aggregate)、花旗富时全球政府债券指数(WGBI)两大全球债券指数将于今年4月和9月宣布是否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中。对中国债市而言,可谓国际化的新元年。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尽管主动配置意愿有所下滑,但境外机构在被动配置的驱动下,有望保持增持境内债券的势头。

“2019年随着人民币加入指数,预计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市场的配置规模稳步提高。”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策略分析师刘立男对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表示,预计2019年海外资金流入约人民币6000亿-7000亿元。

境外机构“扫货”

上清所和中债登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末,境外机构总共持有10972.64亿的国债、3623.66亿元政策性银行债、1820.39亿元同业存单,三者在境外机构总持有量中的占比分别为64.2%、21.2%和10.65%。

从结构来看,国债是主要的发力品种。中债登数据显示,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国债规模从2017年末的6064.92亿元,上升至2018年末的10972.64亿元,增持了4907.72亿元,同比增长80.92%。

这一增持规模,在5800亿的总增持量中,亦超过八成。相比之下,境外机构对政策性银行债和同业存单的增持规模,均为400多亿,增幅有限。

这样的数据增长,在境内债市投资者眼里,体现为国债的扫货者。

“去年几波利率债牛,外资都成了最大赢家。”1月21日,北京股份行资管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外资2018年上半年一直在扫货。现在回头来看,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下降了80BP左右,他们成了最大赢家。”

据中金公司此前统计,境外机构在2018年前三季度均大幅增持境内债券,2018年前8个月记账式国债7950亿的净增量中,境外机构增持近4300亿,占54%的份额。

因此,中金公司也将境外机构称作“中国国债最大的单一净买入投资者”,其影响力已经今时不同往日。

“一是境内债券收益率相对有吸引力;二是境外机构为债券加入指数布局;三是人民币汇率贬值提高长期投资吸引。”对于境外机构大幅增持境内债券的原因,刘立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总结称。此外,债券通等债券基础设施的改善、费用降低、三年免税优惠等措施,亦极大地提高海外投资者操作便利性,以及相对收益的综合吸引力。

“到了2018年四季度,外资的增持行为有过回调,11月份宣布三年免税后,再次激发了债券配置的热情。”一位美资资管机构投研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018年11月2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称,自2018年11月7日起至2021年11月6日止,对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就在10月份,境外机构债券托管数量出现了20个月以来的首度环比负增长。

被动配置需求提升

持续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意义重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持续的境外债券投资流入,对保持跨境资金流动整体平衡,维持金融项目顺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不断缩小,甚至个别季度出现逆差的局面下。”

而中国监管部门亦在努力推动外资的进入。

2018年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宣布正式接受境外评级机构注册,标普、惠誉和穆迪三大国际评级巨头此后开始筹备独资经营;2018年8月,“债券通”全面实现DVP(券款对付)结算及交易前分仓功能,并在2个月后实现交易后分仓功能。2018年11月,对境外机构投资者3年内暂免征税的规定落地。

进入2019年,中国监管机构还将继续派发“礼包”。

1月17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中国债券市场国际论坛”上表示,下一步,央行将在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将研究推动债券ETF等指数型产品的发展,并根据投资者的需求,打算延长结算的周期;在外汇对冲方面,研究推出外汇对冲交易的相关安排;国债流动性上,适当增加关键期限国债的发行次数,满足投资者需求;以及适时全面放开回购交易。

“这些措施的推进,实际上也是在为中国债券纳入全球主要债券指数做准备。”前述美资资管机构投研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纳入债券指数意味着大量海外资金将被动配置境内人民币债券,规模数以千亿美元计,“所以在纳入之前,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产品会有一些要求。”

“2018年国债收益率已经出现了一轮大幅的下行,目前10年国债在3.1%左右,票息方面的吸引力在下降;同时,未来中美利差的空间也已经比较小,无论是票息还是资本利得,对外资的吸引力都在下降。”上述投研人士续称,尽管外资主动配置的意愿在下降,但2019年外资增持境内债券的势头有望保持,主要驱动力是中国债券加入全球债券指数。

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包括:摩根大通国债-新兴市场指数(JPM GBI-EM)、花旗富时全球政府债券指数(WGBI)和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Global Aggregate)。两大债券指数的接纳,将给境内债市引来数千亿美元的活水。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纳入指数的时间有可能延后。

中金公司认为,由于彭博指数全球负责人在1月17日举行的中国债券市场国际论坛上表示,虽然之前提出的DVP清算、税收、批量交易分仓等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后来国际投资者又提出了另外的一些问题,投资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解决这些操作上的问题。就此表态来看,彭博全球综合指数4月份纳入中国债券的进程很可能要延后,预计需要跟这些个别提出意见的投资者进一步的沟通,不排除延后3-6个月。

中金公司还称,富时近期将会出台一个透明化的指数纳入标准,按照彭博宣布纳入到预计真正纳入,还有约1年左右的时间,预计富时WGBI指数有望于2020年纳入中国债券市场。本报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