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北京常住人口突破2151万 近6成人住在3到6环间

2015-05-21 21:00:59 来源:新华网

评论
2014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1.6万人 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减少12.9万人 2014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1.6万人 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减少12.9万人

2014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1.6万人 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减少12.9万人

三环至六环聚集1228.4万人

今天上午,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人口抽样调查报告,首次公布了环线人口分布情况。其中,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1228.4万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7.1%。数据显示,五年以来,北京人口增速平稳下降,这与产业结构调整、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生活成本、交通成本提升有关。

【增量变化】

常住外来人口增量比重大幅下降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36.8万人,增量减少8.7万人,增速为1.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16万人,增量减少12.9万人,增速为2%,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呈平稳下降的趋势。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降至2014年的36.8万人,增速从2.9%降至1.7%,是“十二五”以来最低水平。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量、增速进一步放缓。增量从2011年的37.7万人降至2014年的16万人,增速从5.4%降至2%。常住外来人口增量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十二五”前三年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占人口增量的比重64.2%,降到2014年的43.5%。

【环线分布】

三环至六环人口占全市57.1%

从环路上看,环路人口分布呈圈层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1228.4万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7.1%;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941万人,占全市的43.8%;五环以外1098万人,占全市的51.1%。

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在环路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且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637.6万人的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的77.9%;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532.1万人,占全市的65%;五环以外422.5万人,占全市的51.6%。

【行政分布】

功能拓展区常住人口达1055万人

从四个功能区看,2014年末,城市功能拓展区常住人口最多,达到1055万人,占49%;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为684.9万人,占31.8%;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人口相对较少,分别为221.3万人和190.4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0.3%和8.9%。城市功能拓展区常住外来人口最多,达到436.4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53.3%;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为296.9万人,占36.3%;而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外来人口相对较少,分别为54万人和31.4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6.6%和3.8%。

从区县看,常住人口位居前三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三区人口占全市总量的46%。常住外来人口位居前三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昌平区,三区外来人口占到全市的52.6%。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县和延庆县四个区县常住外来人口均不足10万,占全市比重仅为2.6%。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1311人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2011年为1230人/平方公里)。

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5767人/平方公里,而延庆县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开始向外围逐渐降低。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2.9倍,是城市发展新区的22倍,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09.9倍。

【从业人员】

批发零售业147.8万人

从产业情况看,201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111.3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94.5万人,增长36.1%。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6.6万人,增加15.4万人,增长7.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94.7万人,增加279.1万人,增长45.3%。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五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147.8万人,占13.3%;制造业138.5万人,占1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41.7万人,占12.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3.0万人,占8.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5.2万人,占8.6%。

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595.6万人,占53.6%;城市发展新区246.9万人,占22.2%;首都功能核心区202.3万人,占18.2%;生态涵养发展区66.2万人,占6.0%。

从就业人口构成看,201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4%、12.8%和8.6%,比2004年分别提高4.4个、3.8个和3.1个百分点。制造业从业人员继续排在前列,但其规模已从2004年的148.8万人降到138.5万人,减少10.3万人,所占比重下降8.6个百分点。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本市产业结构向更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方向发展。

【资源分布】

中心城区高校师生占全市83.6%

从公共资源分布情况看,据市教委数据,2013年全市高校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数为102.0万人。分功能区看,中心城区(核心区和拓展区)为85.3万人,占全市总量的83.6%;分隶属关系看,央属高校(包括教育部和其他部委高校)为63.5万人,占62.2%。更为突出的是,央属高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为58.4万人,占中心城区高校人数的68.5%,占到央属高校人数的92%。

据市卫计委数据,2013年全市医院共有647个,从业人员21.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医院数为438家,占全市总量的67.7%,医院从业人员为17.1万人,占全市的79.5%。驻京部队的15家三级甲等医院全部位于中心城区,涉及从业人员3.6万人。

公共资源的集中以及公共服务的高质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全国知名的小学、中学、大学大部分都聚集在北京,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机构也是如此,2013年,首都功能核心区21家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达3651.9万人次,其中外省市的有1074.4万人次,占29.4%。首都功能核心区接待住院人次72.8万人次。其中,外地住院人次占比达49%。如果考虑到陪同及陪护人员,以及带动的医院周边小规模餐饮住宿和辅助服务人员,集聚的人更多。公共资源的聚集和分布不均,带来了交通、环境和众多的社会问题。

【变化趋势】

人口从中心城区向发展新区聚集

从各功能区常住人口比重变化看,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31.2%上升到2014年的31.8%,上升了0.6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所占比重仅增加0.1个百分点,而首都功能核心区及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下降0.3个和0.4个百分点。从各功能区人口增速看,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最快,与2011年相比,快于全市2.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体现了人口从中心城区向发展新区聚集的趋势。(记者 龙露)(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