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 >

北京:行政、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明年基本完成

2015-05-25 09:18:11 来源:新京报

明年年底前,北京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两类事业单位将基本完成“转型”。这意味着,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局等行政类事业单位拟“回归”行政机构,经营类事业单位则转为企业。

近日,北京市编办对新近发布的事业单位改革相关意见进行了详解。针对公众关注的高校、公立医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的改革方向,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将先行选择个别单位试点,试点有望今年启动。此外,今年年底前北京将有望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进度

年内事业单位有望完成分类

上周,北京市公布《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明确北京将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两类事业单位。同时,这两类事业单位将面临“转型”,前者如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局等,将逐步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后者逐步转为企业。明年年底前,这两类事业单位的转型工作将基本完成。

北京市编办相关负责人近日解读意见时表示,今年内,北京将争取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也就是将全市的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界定为行政、公益、经营三大类别,而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分类依据。

截至2014年底,北京已有77%的事业单位完成了分类。其中行政类占比最少,为0.5%;此外,公益一类占比87.8%,公益二类占比9%,经营类占比2.7%。

新举

事业单位编制首试“总量管理”

北京市编办表示,此次意见是北京首次明确建立事业编制“总量管理”制度。也就是说,今后北京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要控制在2012年底的总量内,不得突破总量新设事业单位、新增事业编制。

按照市编办亮明的最新“底数”,截至2014年底,北京共有1万多家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领域,其中,教育、卫生领域的事业单位最多。

在“总量调控”的同时,北京将加大事业编制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调剂的力度。比如,对因承接疏解人口需增加事业编制的区县,原则上从人口输出区调剂编制解决。

■ 解读

行政类事业单位如何“回归”?

北京市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积极探索行政类事业单位转行政的机构调整形式。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整合设置机构,促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

“能将行政职能划归现有行政机构的,不设置机构;能与现有行政机构合并的,不新增机构;能转为部门内设机构的,不单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的,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设置,不得突破各层级党政机构限额。”该负责人介绍。

另一方面,北京将从严核定行政类事业单位转行政所需的行政编制。对部门内部有空编的,通过空编解决;没有空编的,通过转变职能、挖掘现有人员编制潜力等方式,内部调剂解决;内部调剂确有困难的,通过深化改革,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在各层级行政编制总额内逐步调剂解决。

“备案制”增强事业单位自主权

新公布的意见中,首次出现了对部分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的说法。对此,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备案制”是一种创新,目前正在研提针对相应事业单位的备案管理具体办法。

“备案制是一种更为灵活的管理方式,可以对相应事业单位减少微观和直接的管理,更多地管总量、管标准。”负责人表示,此举有助于增强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也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的要求。

按照规定,实行“备案制”管理的,主要针对申请设立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已制定编制标准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市编办介绍,对这些事业单位今后的管理方向将是,机构编制部门根据标准核定编制或人员额度总量,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总量内动态调整,优化机构编制机构,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新增公益项目原则上不再增编

北京市编办提出,今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对于新增的公益服务项目,原则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不再依靠“增机构”、“增编”,即不再增设事业单位或增加事业编制。

据悉,对于机关后勤、公共设施管理、信息网络运行维护、便民服务电话接转、环卫清扫作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检验检测等事务性管理服务,一律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

同时,对原由事业单位提供的公益服务项目转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将相应核减事业编制,妥善安置相关人员。

另外,北京还将创新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在全面梳理事业单位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重新核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中的主体业务岗位人员编制。

对于工勤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中的辅助业务岗位,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或实行人员额度管理。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工勤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中的辅助业务岗位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只出不进,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对新进人员按照新的用人制度管理。

■ 追访

医院高校试点年内有望启动

高校、公立医院试点不再纳入编制,成为关注焦点之一。新京报记者从市编办获悉,目前,这项工作已开始筹备,今年有望选择个别具备条件的单位先行试点。

“长期以来,财政对事业单位一般是按照人头拨付经费,控制编制实际也就是控制财政支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财政对高校、医院已经开始实行新的拨付标准。市编办介绍,新标准不再是按人头拨付经费,而是采取综合的经费核算办法。比如,对于医院,财政是根据床位、科研、门诊量等作为拨付经费的依据。对于高校,则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完成招生任务后,财政按生均比等因素拨付经费。“如此一来,医院聘用多少医生护士、高校聘用多少教师,都与财政经费没有直接关系了。”

他表示,编制与财政拨款没有了直接关系。“编制在高校、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减弱,这为探索不纳入编制管理提供了条件。”

不再纳入编制,对人员的影响将会如何?市编办称,具体办法下一步有关部门将深入调研。据专家分析,和编制管理相关的事宜除财政经费以外,还包含和人员相关的养老保险、户籍管理、住房补贴等。

■ 难点

教育卫生领域对编制需求迫切

市编办负责人表示,北京的事业单位改革中,需求与严控的矛盾目前比较突出。“主要是教育、卫生领域对编制需求非常迫切,而不突破2012年底编制总量又是刚性要求,如何在总量控制下满足公益事业发展需求,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力度去破解这个难题。”

此外,由于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进展较慢,相关政策、措施、制度等还不配套,影响公益服务社会化进程。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的任务也比较艰巨。(记者温薷)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