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 >

撤侨行动让中国公民产生过高期待 海外遇险怎么办

2015-05-30 10:01: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撤侨行动让中国公民产生过高期待海外遇险怎么办

朱慧卿作

中国公民海外遇险怎么办?

靠领事保护,也靠自身尽责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从海外撤离中国公民的重大行动。比如:2015年3月也门战事升级,中国政府安全撤离613名中国公民。2014年,利比亚局势恶化,中国政府安全撤离1000多名中国公民;越南发生打砸抢烧事件,中国政府安全撤离3860名中国公民。2013年中非局势动荡,中国政府安全撤离67名中国公民。2011年利比亚骚乱,中国政府安全撤离35860名中国公民。一次次撤离行动的成功,一方面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正如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所说: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仅仅在于能够免签多少个国家,更重要的是在你面临麻烦和危险的时候,祖国能带你回家。”但在另一方面,撤侨行动也让很多中国公民对政府产生了过多、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待。”

世界各国撤侨均鼓励公民自主撤离

这次尼泊尔地震发生后,“政府组织包机撤离”、“机票免费”等呼声一度频繁出现。诚然,协助本国海外受困公民撤离是领事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应当为本国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但公民不能要求政府包办一切。

实际上,世界各国撤离其海外受困公民的通行做法是:在安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先鼓励公民个人自主撤离。

只有在遇到当地安全形势急剧恶化、商业航班等交通工具停运等危急情况时,政府才会考虑动用非常规手段组织本国公民撤离。而当时的情况是,加德满都机场运行正常、国内几大航空公司增派航班。

作为有经济实力和行为能力的公民,理应首先通过正常渠道购票回国,而非要求政府动用属于全社会的外交公共资源。

公民出国应及时关注海外安全提醒

近年来,随着出境中国公民日益增多,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海外中国公民的领事保护工作,工作能力、工作效果以及工作手段也越来越“给力”。现在不管到哪个国家,下飞机之后几乎都能收到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发来的手机短信,上面不但有当地基本安全常识,也有中国驻当地大使馆和领事馆的联系电话。去年,“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正式启动并开通了12308热线电话,开始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全天候、零时差、无障碍的24小时热线救助与咨询服务。此外,外交部领事司还建立了“领事服务网”、“领事直通车”微信,及时发布各种海外安全提醒。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国民似乎并没有树立海外安全风险意识,对外交部发布的手机短信或安全提醒往往置若罔闻,甚至违规犯禁,遇到危险后却反过来要求政府负责和兜底。以2014年利比亚撤离为例,当年5月,外交部就发布了安全提醒,建议中国公民暂勿前往利比亚。随着当地安全形势的不断恶化,外交部又接连发布多次提醒,提醒内容由“建议暂缓赴利”到“尽快撤离”再到“立即撤离”。尽管如此,仍有1000多名中国公民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前往并滞留当地,最终在使馆的协助下才得以脱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利比亚局势动荡后,韩国政府明确要求其公民在指定时限内撤离,违者将可能被处以罚金甚至监禁。也门战事升级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军舰、政府包机等方式组织本国公民撤离,但美国坚持不动用海空力量组织当地美国公民撤离。

保护海外公民的安全与合法权益是中国政府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公民个人也应为自身安全、自身行为负责,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承担相关费用。

珍惜国家宝贵的外交资源

据统计,中国公民在海外遇到的安全事件大多涉及自然灾害、局势动荡、治安不靖等客观因素,但也有一半以上是由于公民自身原因引起的,例如因文明意识淡薄而引发纠纷、因安全意识不足而陷入险境、因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而酿成冲突、因不遵守当地法律而锒铛入狱等,相关报道频繁见诸报端。这些行为,不但损害了当事人自身安全,也严重影响全体国人形象,在处置过程中更是耗费了大量外交资源。

外交资源是属于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它不是无限的,不能随意挥霍。为实现领事保护工作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无条件动用国家资源为公民自身不当行为“埋单”。

2014年,出境中国公民人数达到破纪录的1.17亿人次,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共处理领事保护案件近6万起,其中重大案件100多起。可以预见,随着出境国民人数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家在海外遇到自然灾害等各类安全事件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在政府加大领事保护工作力度的同时,我们公民个人也要树立风险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救意识,为自身的安全和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切实负起责任。只有这样,“说走就走”的旅行才能走得更加顺利,更加安全,更加愉快。(林宝轩)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