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 >

最高法工作报告起草过程揭秘 30次修改方才定稿

2016-03-18 12:34:37 来源:法制日报

今天(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经过表决,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获得赞成2600票,反对208票,弃权46票。反对票数较2015年的213票,下降5票。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为何会高票通过?这份优质报告是如何出炉的?有哪些看点?今天,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工作报告的起草经过。

修改30稿力求精益求精

如何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工作,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谋划好新一年工作?对于最高法来说是一件大事。2015年10月,以最高法办公厅负责人及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工作报告起草组成立,正式开始报告起草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起草筹备阶段,对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总体框架、重点内容、写作文风等提出明确要求;在征求意见阶段,高度重视每一条反馈意见,要求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在修改完善阶段,主持党组会专门研究讨论,并带领起草组反复研究、精益求精。春节期间,周强仍利用休息时间修改报告,节后上班第一天,即召集起草组研究修改报告,直到报告定稿前,他召集起草组研究报告数十次,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和工作部署。

为确保圆满完成报告起草任务,在筹备阶段,起草组制定了报告起草工作方案和工作台账,严格按照方案有序开展工作。

起草组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文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和部署,着手起草工作。为确保报告总结工作全面翔实,起草组前期广泛收集资料,梳理了最高法2015年开展重要会议活动、制定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发布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的情况,汇总了最高法各部门提供的2015年工作总结材料。起草组深入北京、陕西等多个省(区、市)法院调研,了解各级法院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报送的工作总结和信息简报中挖掘有价值的素材。

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论证,科学谋篇布局,根据各方意见对报告反复推敲打磨,不断修改润色,经过30次修改,报告方才定稿。这是近年来最高法工作报告修改次数最多的一次。

随着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工作报告逐渐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司法为民根本宗旨贯穿全文;充分体现“狠抓落实”的精神;既客观总结成绩,又坦诚指出问题;体现人民法院的历史担当。

汇聚民智吸收意见132条

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广泛汇聚民智民意,是报告起草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今年1月底至2月底,报告分别征求了有关领导、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特邀咨询员、各高院院长、机关各部门意见。到“两会”召开前夕,起草组共收到569条意见,经过汇总梳理和认真研究后,采纳了132条。

起草组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对各地的重点和亮点工作进行了精细化梳理,力求把各地法院一年来最突出的工作写入报告。比如,一些法院审理了一批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例,如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全国首例“斑马线罚款案”等;一些法院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积累了好经验、好做法,比如四川眉山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经验、河南维护农民工权益经验等;一些法院积极参与司法改革试点,如第一、第二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等。

有人建议,报告加上推动用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也有人建议增加司法更好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战略内容,这些意见充分体现了当前党和国家的施政理念,而且契合人民法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报告充分吸收了这些意见。

有人提出,希望在维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方面给予更多关注。这一意见反映了群众呼声,也是人民法院长期以来的重点工作,因此,对于这一内容,报告着墨很多。

刑事审判工作部分专列一段介绍严惩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犯罪的情况,民事审判工作部分介绍了多地法院保护妇女儿童人身安全的司法实践,接受监督工作部分提到了根据代表建议加大对家庭暴力犯罪惩治力度,2016年工作安排部分明确提出依法审理涉及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案件,积极开展家事审判改革试点工作。在报告有限的篇幅内,4次提到同一事项,并不多见,这是对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最好诠释。

重点突出36处提到改革

报告虽然只有18页,9900余字,但反映的是全国法院一年来的工作,内容涉及立案、审判、执行以及司法改革、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据了解,报告进行重大体例创新,将2015年人民法院推进司法改革情况作为一个独立部分。报告一改以往“上一年主要工作”+“下一步工作安排”的“两段式”结构,采用全新框架体例,分为三大部分,即2015年依法履职情况、2015年深化司法改革情况和2016年工作安排。

其中,2015年深化司法改革情况部分,首先概括性汇报推进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试点、落实人民法院65项改革举措情况,并在附件中详细介绍了进展,之后重点报告了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推进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设、推进跨行政区划法院建设、推进知识产权法院建设、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深化执行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深化司法公开等“十大改革”内容。这些内容全景式展现了2015年人民法院推进司法改革情况,多角度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司法改革的关心关切。

报告定稿后,全文共计36次提到“改革”一词。

全篇44个段落110组数据

报告信息量很大,全篇用44个段落和110组数据介绍了人民法院不同方面的工作。为落实“短、实、新”要求,起草组把部分亮点工作的细节内容从正文移出,放到附件中。附件在去年报告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8处使用二维码,首次链接微视频(无声版)和H5动图(无声版),使报告“动”起来,变得可视化,努力增强报告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既方便代表委员审议讨论工作报告,又体现人性化,以“无声版”的视频和动图全景呈现人民法院工作。

报告的起草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展开,在回应社会关切方面,有很多内容值得关注。

立案登记制。人民法院自2015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95%,基本解决立案难问题,为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敞开大门。

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推广安徽法院诉讼服务经验,加快推进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为当事人提供线上线下、方便快捷的诉讼服务。报告7处提及“律师”,强调要建立律师服务平台,完善网上立案、查询等功能,方便律师参与诉讼。

解决执行难。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不论是什么人,坚决依法制裁,对1.4万失信被执行人决定司法拘留,对1145人给予刑事处罚。尽管如此,执行难问题仍然存在。在2016年工作安排部分,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向执行难全面宣战。

美丽中国。从严惩治污染环境犯罪,审结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等犯罪案件1.9万件,同比上升18.8%。发布审理环境侵权案件司法解释,各级法院审结涉环保民事案件7.8万件,着力服务保障绿色发展。

智慧法院。建成人民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实时统计、实时更新、动态管理。深入推进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实现全国法院全覆盖、各项工作全覆盖、人员岗位全覆盖。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智慧法院”,这是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本报记者 周斌)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