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 >

逾半获“高送转”助力 谁来操盘员工持股计划?

2017-01-16 10:30:38 来源:证券时报

割肉出逃留悬疑

证券时报曾在去年8月盘点时发现,飞马国际、中南建设等员工持股计划曾“快刀斩乱麻”认赔离场,由大股东自掏腰包“保底”,御银股份也表示由于“考虑员工筹资需要”,没赚什么钱就撤出。

2016年底的清仓情况则更加扑朔,出现了国联水产、芭田股份、信雅达等3家持股计划明显较高浮亏的公司。

芭田股份的员工持股计划具有代表性。公司一期员工持股计划2015年4月完成建仓,买入均价为18.33元/股,员工持股全额认购资产管理计划中的次级份额。自员工持股计划解禁至今,芭田股份的股价一直在9元~11元间震荡,2016年12月12日员工持股计划宣布全部卖出。

存续期将满、员工资金需求、资本运作遇挫,是这些员工持股计划“割肉”减持的表面原因。

但员工持股减持亏损的背后,未必没有新一轮的“放手一搏”。有不具名的资本市场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大股东保底还是已约定参与者盈亏自负,一般上市公司还是会尽量避免持股计划亏损伤及“自己人”。

谁来操盘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试水伊始,即被证监会定性为“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新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利于上市公司更好地开展市值管理工作”。回顾过去两年的实践,员工持股计划确实也起到了推高股价的作用。但在减持时,员工持股计划对高股价的诉求也很明显。

从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的多方采访来看,基本上A股员工持股计划首先由公司董事会决定,实施中员工持股计划设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与机构对接工作。虽然理论上员工持股计划应该与公司行为相区分,但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由上市公司董事会、证券投资部门来发出买入和卖出指令。尽管相关规则已明确上市公司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时,必须严格遵守市场交易规则,遵守信息敏感期不得买卖股票的规定,严厉禁止利用任何内幕信息进行交易,但“灰色地带”恐难以杜绝。

除了在操作主体上难免重合外,复旦大学教授周易曾表示,上市公司大股东有进行短期市值管理的动机,短期员工持股计划也有可能“绑架”管理层与员工,成为利益共谋者。

而综合更多的券商研报,大股东深度参与和高杠杆的员工持股计划更受重视,归其根源,仍是押注员工持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记者 童璐

21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