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堰塞湖场景或再现 上半年16家中国公司赴美IPO
2019-06-27 10:30:3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A股IPO堰塞湖场景或再现,2019年截至目前在会排队审核企业或达到374家。上会安排方面,证监会6月密集安排18家。业内人士表示,IPO市场在审核要求以及审核节奏方面正发生变化,IPO常态化发行是今年监管层的重要目标,下半年将会延续6月的上会节奏。从境内企业IPO地点来看,除了境内两家交易所外,中国香港和美国仍是企业上市地的主流选择,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的数量并没有被分流。
拟IPO企业也是一种稀缺资源,而近两年全球各主要上市地都在积极推动改革来争夺拟上市企业资源,香港推行发行制度改革,上交所设立科创板一定程度上都由此而起。
因此,一定程度上,IPO企业数量和募资规模便是企业对市场改革以及上市地选择结果最为直接的反馈。
如今2019年时间过半,各上市地上半年IPO数量和募资规模成绩出炉,这其中中国香港和美国两个主要上市地表现抢眼分别夺下发行数量第一和募集资金规模第一。
从境内企业的选择来看,在境内IPO审核通过率大幅提升以及科创板设立的大背景下,除了境内两家交易所外,中国香港和美国仍是目前企业上市地的主流选择,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的数量并没有被明显分流。
“相比以前来说,境内企业上市地选择如今丰富了很多,这对企业是利好,一家企业很多时候并不是被迫去美国或者中国香港上市,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充分研判具体在哪里完成上市。”一位北京地区私募机构合伙人表示。
香港继续保持高位
根据安永发布的上半年全球IPO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 IPO 预计将达507宗,总筹资额达719亿美元。其中,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在筹资额上继续领跑全球,上半年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的筹资额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位,香港排行第三位。
显然香港去年以来推行的上市制度改革仍在生效,香港这一上市地仍在吸引不同地区的众多企业赴港上市。
根据安永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香港市场预计共有74家公司首发上市,集资约695亿港元,公司数量预计同比减少24%,但集资额同比增加35%。按集资额计算,香港前十大IPO共筹资393亿港元,占上半年集资额的57%。其中,金融与健康企业表现抢眼,IPO 数量与筹资额列前十大 IPO 的前两位。
安永表示,金融与健康企业表现抢眼,这都得益于港交所IPO鼓励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推动健康企业上市高潮。
安永亚太区上市服务主管蔡伟荣指出,香港市场IPO排队企业数量维持高位。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也将为香港IPO市场注入活力。今年第一季全球IPO继续放缓,随着第二季已现增长趋势,下半年市场趋于稳定,预计IPO活动将持续增加。
另外,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的情况显示,阿里巴巴已经开启了香港二次上市的计划,预计会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募资案例。
蔡伟荣表示:“今年香港市场IPO发行平稳,今年下半年将有大型公司以第二上市方式赴港上市。如果巨型IPO发行成功,集资额将突破2000亿港元。”
相比之下,2019年A股整体IPO募资额则较为平淡,较上一年同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表示,2019年上半年境内新股发行速度大幅减缓,新股发行量略有上升,但平均融资额及总融资额有较大降幅。
根据德勤统计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A股融资额为604亿,而2018年上半年IPO融资为931亿,融资规模下滑35%。
不过下半年在科创板开市及IPO发审节奏加快的预期下,多家机构预期全年仍能够达到1200亿的募资规模,与去年同期相近。
前述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则推测:“预计7月份会有首批科创板企业上市,估计第一批有30家左右。下半年因为有半年报披露的审核,预计审核速度将慢于上半年,全年估计共有70-80家科创板企业上市。”
赴港、赴美热度不减
不同上市地IPO募资额和数量直接反映了企业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到目前科创板设立对于境内企业上市地选择并没有造成很明显的分流效应,仍有众多企业赴港、赴美上市。
数据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根据安永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六成左右宗数的新股来自中国内地,具体来看中国内地、香港及其他地区发行新股的占比分别为61%、24%、15%,而去年同期香港本地新股数量则超过了一半。 而美国方面,上半年共有16家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首发上市,筹资15.5亿美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境内企业选择赴港、赴美上市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赴美或赴港IPO的一项优势是上市预期可控,这深受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认可。
“境内公司去美国上市有一个比较标准化的流程。最开始IPO需要审计入场,大概进行两到三个月的时间,然后投行、律师、审计等机构与公司正式启动IPO。律师负责撰写招股书,一般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然后向美国的SEC和交易所递交正式的上市申请。从最开始审计入场,到最后成功上市,可能前后八九个月的时间。”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律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另外,从今年赴美、赴港上市的企业范围来说,除了个别公司外,几乎都不在科创板要求的行业范围内,大多都属于消费和金融行业的企业。
“也就是说,一些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如果不符合科创板的行业要求,一样无缘科创板,无缘科创板也就意味着不能分享科创板制度实验的红利,同时在其他板块IPO更加不符合要求。因此,这种情况下,赴美或者赴港仍是最有保障的选择。”前述北京地区私募机构合伙人认为。
“今年初在美国有几家互联网券商上市。”一位北京地区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基于监管因素,这几家公司无论是否有科创板的改革,都很难在境内资本市场完成上市。总结来说,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面临的监管环境和在美国市场不一样。”
再者就是上市门槛的差异性,这其中以赴港上市企业中未盈利生物医药类企业最具有代表性,这也是目前境内交易所尤其是科创板与港交所激烈争夺的上市公司资源。
科创板上市标准五项规定中第五项显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特别提到,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
而标准五规定发行时市值不低于40亿元,这一项严苛的市值门槛却成为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难以跨过的门槛,而港交所层面对这类企业的市值要求仅有15亿。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1)“天河一号”破解超算运营难题 实现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