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收缩趋势继续
2020-01-22 11:01:39 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各家银行陆续公布的2020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显示,大部分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收缩的趋势还在继续。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已有265家银行公布2020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共计拟发13.85万亿元。整体来看,部分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行拟发行同业存单规模呈扩张态势。但相比而言,更多的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明显压缩。
上调发行额度反映了在揽储竞争压力下银行对资金的渴望。招行在发行计划中指出,为保持合理空间申请调整发行额度,另外,同业存单的发行效率高,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灵活调整负债策略,把控负债成本,强化市场化负债水平。对此兴业银行也表示,同业存单相比线下同业存款更透明,流动性更好,债权债务关系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更高。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陈昊补充道,对于整个市场而言,由于同业存单透明度很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相关指标会越来越重要。
但更多中小银行同业存单收缩态势还在继续。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同业业务的管理。2018年一季度起,央行将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1年以内的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银保监会则要求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压降同业负债比例,并进行分类监管。
此前穆迪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6月至10月城商行新发行的同业存单同比减少19%,比1月至5月因同业业务监管趋严导致的下降15%还要多4个百分点。2019年全市场同业存单发行量为0.80万亿元,较2018年同期下降57.89%。
一位华南城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自包商银行事件后,小银行同业存单整体呈现量减价增的态势,改善程度并不强。
在分析具体原因时,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传统上,同业存单市场是中小银行获得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包商银行事件后,“刚兑”预期被打破,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受到大幅冲击,在银行间市场同业存单发行往往陷入“有价无市”局面,发行成功率一度跌至30%左右,与国股存单收益率分化明显加大。尽管在央行实施各类流动性救助举措之后,存单市场交易有所恢复,但流动性分层已然形成。
业内人士和专家都认为,信用分层是市场正常表现,但对于中小银行和监管机构来说,的确需要想办法应对,防范风险。
陈昊表示,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有所收缩的机构中,部分由于自身的资产端投放压力的考量,部分是受到同业负债指标考核的限制,需要压降同业负债。在当前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地的要求下,机构跨区域吸储存在困难,小部分机构的同业负债受到指标限制,一般负债在当地竞争激烈,可能会导致其吸储困难,被迫缩表。
对于2020年同业存单市场态势,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预计,整体规模将维持平稳上升,但结构分化将趋明显。首先,大型银行(主要为AAA级银行)发行规模将呈上升趋势,且受益于充裕的流动性,发行成本降低。其次,中小银行分化延续。小型银行同业存单的市场需求偏弱,预计发行规模将普遍下降;股份行及城商行的同业存单仍有相对优势,再加之负债端的压力,预计2020年其同业存单规模将有所提升。
同业负债受大环境影响,结构性存款被规范、定期存款靠档计息受到限制,负债端面临较大压力,在此情形下,中小银行如何调整及优化负债端结构、加强产品创新成为银行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监管如何引导提高中小机构负债的稳定性,也被市场所关注。
“近期,现金管理产品征求意见稿要求现金管理产品投资于主体信用评级低于AA+的商业银行的银行存款与同业存单应当经本机构董事会审议批准,此举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现金管理类产品配置中小银行同业存单的难度,考虑到银行理财是这些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小银行的负债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加。”王一峰认为,2020年,中小银行存单发行缩量,较高的负债成本和较大的资金补充难度将会推动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收缩和降低杠杆水平,从而推动中小银行更加回归本源,专注主业。
值得关注的是,同业存单结构变化也在不少银行的发行计划中体现,例如,兴业银行2019年发行的同业存单中,一年期占比为63.44%;而2018年以3个月期限为主,前11个月中3个月同业存单发行量占比为58%。招商银行2019年1月至11月中,一年期同业存单发行量达到2738.7亿元,占比为65%;吉林九台农商行2019年前三季度的一年期同业存单占比超过80%。光大银行也表示,同业存单期限主要集中在9至12个月。
陈昊表示,这可能是银行为了更好满足流动性匹配率等监管要求。“各类负债的期限越长,流动性匹配率的权重越高,重要性更强。随着结构性存款监管的收严,以及部分银行大额存单额度用尽,部分银行可能需要用长期限的同业负债来补足流动性匹配率可能存在的缺口。”
负债端管理将是今年的一大重点,银保监会日前提出,尽快制定负债质量监管办法,提高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负债的稳定性和匹配性。王一峰认为,在新LPR形成机制下,银行负债成本的高低是引导信贷利率下行的关键变量。然而,目前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对主动负债依赖程度较高,负债成本刚性较强,货币政策价格信号难以实现有效传导,进而抑制了信贷利率下行。因此,加强负债质量监管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在于通过政策制度完善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事实上,近期监管部门已对结构性存款、带有靠档计息特点的智能存款以及现金管理类理财等高息表内外负债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和管控。业内人士预计,后续管理层可能会出台对一年期以上大额存单价格上浮比例、结构性存款均值收益、利率自律公约下定期存款定价上浮比例等领域的规范措施,从而实现对高息主动负债成本的全面约束。本报记者 张末冬
相关阅读
- (2020-01-22)大部分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收缩趋势继续
- (2020-01-22)31省非保本型产品收益上涨 别让资金“站岗”
- (2020-01-21)交通银行宁波分行违法提供信息 被罚款11万元
- (2020-01-21)违规放贷 多家银行收“1 号罚单” 房产监管仍在加强
- (2020-01-21)光大银行嘉兴分行违法遭罚60万元 存在虚增存贷款行为
- (2020-01-21)建设银行房山支行违法遭罚 审慎经营规则要严格遵守
热点推荐
- (2020-01-22)大部分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收缩趋势继续
- (2020-01-22)KEW 3101 一个带着醇厚土澳气息的线上精品咖啡品牌
- (2020-01-22)31省非保本型产品收益上涨 别让资金“站岗”
- (2020-01-22)31省非保本型产品收益上涨 别让资金“站岗”
- (2020-01-22)31省非保本型产品收益上涨 别让资金“站岗”
- (2020-01-22)济南拆了3073万平方米违法建设 律师:坚持了“阳光征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