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保险 >

银行集合、寄营等模式受限 资管机构转型寻路

2017-05-18 11:04:1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

多因素促使转型

除套利受限外,原本被寄望于成为资管转型机会的委外投资,也未能免于此轮行业环境的变化。

在政策层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监管部门正在强化对委外业务规模变化的监控,并对委外业务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加强关注。

而在市场层面,在去年债市风险等事件发生的背景下,部分资管机构由于未能在2016年获得满足预期的回报率,也让一些银行理财等买方资金对委外模式产生怀疑。

另据记者获悉,由于部分机构的委外收益与委托行预期存在差异,因而造成了委托行和资管机构的纠纷。

“一方面是因为收益没有达到相应的预期,造成了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的倒挂,另一方面再收益未达预期的情况下,部分银行试图较早赎回,这也给一些委外专户带来流动性压力。”北京一家公募基金专户业务负责人坦言,“因为委外也是近几年才形成的,所以这种纠纷的化解也并没有先例可循。”

多重压力作用下,部分资管机构也在结合市场趋势,在机构业务上酝酿新的尝试。

例如在IPO发审提速下,“专户股票质押+线下打新”模式就被不少资管机构所重视,即银行资金发起专户为融资方提供股票质押融资,再以质押标的股为市值进行线下新股申购。

“专户的股票质押需要走结算公司的登记,而已质押股票在资金融出方的账户中是体现为限售股,理论上可以作为线下打新的市值。”上述专户业务负责人表示,“这种融资业务风险相对稳健,而IPO提速后,新股数量的增多增加了这种策略的潜在收益。”

此外,专户FOF也是被一些资管部门视为机构资金配置新去处,并作为转型方向之一。

“专户的FOF可能也是个新方向。”上述专户业务负责人表示,“国内利率市场化后将走入资产配置时代,这将对FOF构成明显利好,机构资金为了更平滑的收益曲线也会选择FOF。”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FOF属性,若通过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FOF产品进行再FOF化的投资,也有徒增无效嵌套环节的嫌疑。

“银行理财做委外的形态其实本身就是一个FOF,如果再做一层FOF有重复建设的问题。”上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坦言,“之所以出现这种尝试,还是银行资金在投资上过度依赖外部导致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资管机构提供FOF产品来进行新的套利活动,这是监管部门需要警惕的。”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