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保险 >

拼资本”时代到来 银行创新工具有望推出

2018-04-02 14:28:00 来源:投资者报

评论

改变:创新工具有望推出

不过,通过几年不断地补血,整个银行业资本充足指标也在相应走高(见07版图2)。

从整个银行业看,银监会发布的2017年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5%,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5%,较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3.65%,较上年末上升0.37个百分点。但郭益忻认为,虽然目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较高,但资本内部结构组成不尽合理。

根据监管要求,银行资本划分为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一级资本又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根据《商业银行管理法》相关规定,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方法包括:IPO、定增、转股后的可转债,优先股可以补充其他一级资本,而二级资本债可用于补充二级资本。

“一是其他一级资本厚度不足。按照《巴塞尔协议III》和银监会的设想,其他一级资本应当达到 1%。而去年四季度末实际仅有0.6%,这还是历史最好水平。这主要因为目前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仅优先股一种,且发行人必须是上市银行。二是二级资本偏多。按照《巴塞尔协议III》和银监会的设想,二级资本较为合适的比例应控制在2%。而去年四季度末实际达到 2.3%的较高水平。这可能因为一方面银行提取的拨备较为充足,超额拨备做了部分贡献;另一方面二级资本债发行门槛低,补充效率高。所以,对目前较高的资本充足水平其背后的真实质量,我们应该有更为清醒而全面的认识。” 郭益忻说。

但从目前的融资工具来讲,创新仍在探索之中。“目前银行资本的补充方式主要有IPO、可转债、定增、优先股、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券等。但是可转债、定增只有上市银行能够开展。对于没有上市的银行来说,二级资本债、资本补充债券是更现实的补充资本方式。”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石大龙表示。

在郭益忻看来,目前的资本补充工具各有长短:二级资本债门槛较低,发行效率较高,成本相对可控,但资本含金量较低,且受债券发行比例限制;优先股可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含金量尚可,但发行效率一般,且由于股息支付是税后列支,成本高;可转债转股后可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含金量最高,但未转股之前票面利率较低,转股进程存在不确定性,受债券发行上限制约,转债转股成功与否与其估值水平关联;而IPO作为最为正统的资本补充形式,补充资本含金量最高,但募集成本最高,效率较低,且已上市银行通过定增途径补充资本还要受到期限(相邻两次不得短于18个月)、价格等方面的限制(见表2)。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解决银行长期的资本需求?据悉,前述“一行三会”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意见》正是讨论融资工具的创新。

据了解,《意见》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积极扩宽资本工具发行渠道。充分发挥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补优势,有效运用境内外市场资源,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渠道发行资本工具,通过多种渠道稳步扩大资本工具的发行规模;二是积极研究增加资本工具种类。总结经验并研究完善配套规则,为银行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含定期转股条款资本债券和总损失吸收能力债务工具等资本工具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扩大投资者群体。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研究社保基金、保险公司、证券机构、基金公司等机构对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投资政策,扩大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投资主体;四是简化资本工具发行的审批程序。优化资本工具发行审批流程,完善储架发行机制。

《意见》提出,商业银行应将资本补充与资本规划相结合,统筹考虑资产增值、结构调整、内部资本留存、外部环境等因素,科学合理设定资本补充计划。

对此,中金公司固收团队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能够在境内使用的资本工具有普通股(包括IPO、定增、配股、可转债等转股类证券转股)、优先股、减记型二级资本债(最常用、体量最大)。相对海外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内仍缺乏足够的资本补充手段,其中尤其缺乏的是,能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永续债,以及强制转股类的资本工具。

“海外经验表明,规模较大、资产负债表更为健康的银行会更早地发行资本债,这与国内监管机构首先在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资本工具创新一致,且海外的减记型工具相对于转股型工具更受投资者欢迎。”在郭益忻看来,目前二级资本相对偏厚,而其他一级资本相对不足,因而创新的方向应首先是其他一级资本债,减记型工具(减记牺牲资本债投资者保全股东)已在二级资本上有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接受度相对更高。转股型工具(转股稀释股东权益,但更利好高等级债权人)牵涉面广,个性化因素更多,推广难度更大,从简化的角度交流,减记型工具更易推广。

办法:拼资本+拼效率

“当前银行业采取各种方式补充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约束压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同业业务、表外业务、理财业务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银行资本占用的需求增加。”石大龙说。

“现在只是密集式的补血,还未到资本的集中消耗期,叠加宏观审慎监管(MPA)、表外业务回表,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本压力还将持续,这也是当下银行补血忙的原因。”在业内看来,如今银行面临建立长效资本补充机制和资本有效使用机制的问题。

“资管新规即将落地,如存量非标必须入表,将带来额外的资本消耗。未来市场对银行资本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发展,又要效率,如何在发展实体经济中做到专业、集约、高效,对银行是巨大的挑战。”上述资深金融人士表述道。

“同业业务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个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对资本的节约。去通道、回归信贷,本质上是风险收益逐步对等的过程,这意味着之前计提不足的资本将逐渐补上。某种意义上说,除非大幅度缩表,银行回归传统信贷的过程将是资本耗用加剧的过程。”郭益忻向记者表示。

伴随着年报的推出,《投资者报》记者发现,部分银行在严控风险的同时,开始将资本使用效率摆在重要的位置。

“截至2017年年末,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9.02%,较上年提升1.2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3.58%,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41%和8.61%。同时,公司根据战略发展需要,也在2017年先后完成了1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和100亿元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工作,资本的有效补充确保了公司后续的稳健发展。”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告诉《投资者报》记者,2017年度公司在强化资本预算约束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资产结构,进一步统筹经济资本配置,资本使用效率获得提升。《投资者报》记者 占昕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